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的词学家田能村竹田著有《填词图谱》和三部词集,在日本填词史上被尊称为"词学大宗师"。依据《田能村竹田全集》评述其词学成就,可以窥日本词学之一斑。通过考察《填词图谱》的编纂缘起、材料来源,分析竹田词作并对其词学批评进行再检讨,由此揭示中日词学的相互影响,展示《填词图谱》在东亚词学史上的重要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出现了第一部汉语词谱,即田能村孝宪的《填词图谱》。该书参考了中国明清时期诸家所著图谱,共编订了116种词调的图谱:从其谱式符号以及标明各句次序来看,近于中国张綖的《诗余图谱》;详注韵法则从万树《词律》而来,词末补充说明字声规则,亦学《词律》体例,而内容则多袭取《词律》附注;但其例词不是从《词律》中来,而多选择香艳游戏之作,带有明显的词选痕迹。由于田能村孝宪《填词图谱》的示范,使得词在日本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宋代女子能填词者颇不乏人,但是有词集传世者只有李清照《漱玉词》与朱淑真《断肠词》。李清照声名煊赫,论者甚多,而评论朱淑真词的专文则殊少概见。数年前,我与叶嘉莹教授合撰《灵谿词说》,论述唐宋词家三十馀人,有李清照,无朱淑真。所以我现在撰写此篇以补空缺,将来可收入《灵谿词说续集》之中。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士填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日本词人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对词史、词乐、词律、词风等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绩,值得我们重视。 对于词史的研究,首先是词的起源问题。早在江户时代初期,日本词人就论及这一问题。如日本儒学家林罗山之子读耕斋,对《花间集》甚为赞赏,称它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作的结集,可以说是词正式登上文坛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汉学家神田喜一郎(1898—1984)先生所著《日本的中国文学——日本填词史话》,比较全面地描述了日本填词史的发展历程,称得上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程郁缀、高野雪两位学者精心翻译.以《日本填词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为名,于200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项极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中国词学研究的拓展,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阅读此书,从中获益匪浅,这里想谈谈初步的心得;阅读过程中也发现此书一些小的疏漏,提出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6.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7.
水调歌头、念奴娇——词牌名。词原是民间流行的配乐歌词,后来乐谱失传,便只用它作为填词的格调,这种格调的名称就叫作词牌。每种词牌都要求一定的句数和字数,讲求一定的声韵。《水调歌头》是用唐代《水调》曲的开头一段制作的;《念奴娇》从唐代著名歌女念奴的名字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水调歌头、念奴娇——词牌名。词原是民间流行的配乐歌词,后来乐谱失传,便只用它作为填词的格调,这种格调的名称就叫作词牌。每种词牌都要求一定的句数和字数,讲求一定的声韵。《水调歌头》是用唐代《水调》曲的开头一段制作的;《念奴娇》从唐代著名歌女念奴的名字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俞彦是晚明时期成就卓著的词人和词学理论家,《俞少卿集》中“近体乐府”存词188首,是明代存词较多的词人之一.王士禛与邹祗谟认为“断当以少卿为本色当行第一”.《爰园词话》虽然篇幅不大,却因其对词的艺术个性的深刻把握而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文章首先对俞彦的生卒年及著作存佚情况作了清理考证,然后根据《词话丛编》及相关资料,辑录《爰园词话》佚文五则,辨证非《爰园词话》而为诸书误引者八则,从而为明代词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0.
平生忧乐关天下,经略边疆赋壮词。别有深情流露处,眉间心上耐寻思。 (论范仲淹词)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并非专业词人。他出将入相,功业显著,偶尔填词,但所作甚少,传世者仅寥寥数首(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在范仲淹“传记”中说:“仲淹词传作甚少,《疆村丛书》所刻《范文正公诗余》,只得六首,而《忆王孙》一首为李重元作,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2.
韦庄是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在唐末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诗三百二十余首。本文主要着眼于其诗,从作品中探寻作者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何大圭是南宋初期词人,早著文名,与著名词人张元干、诗人吕本中等有交游唱和,与“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关系尤为密切,靖康中李纲兵援太原,大圭为其幕官参与抗战。然生平湮没无闻,迄无考订。经检史乘笔记与类书、方志,并与时人行事、作品互证,考明了其一生大概行踪:政和八年(1118)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太学录、秘书省正字、枢密院干办官、浙西安抚司参议官。晚年居福州。  相似文献   

14.
"贰臣"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心态,还可以指从"遗民"转而为"贰臣"并在时间上再也无法回转的精神历程。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吴梅村既没有守住遗民的气节,又没有丧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时代的乱离造成了他不幸的身世,同时也促成了其在易代之际较有代表性的"贰臣"心态。此种心态投射到创作中,他的许多作品也因之具有了鲜明的"贰臣"意识。学界对梅村的诗歌作品论述颇多,对其词则关注不够,这其中固然与梅村自身诗词创作数量的多寡有关,然梅村词亦被清初众多学者公推为清初词坛"冠冕"。其在词作中追怀故国、忧嗟身世、向往林泉无不是其"贰臣"意识的表露。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词人黄裳认为,诗词同源,词也是诗,都应遵循儒家诗教所规定的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肯定柳永词反映太平盛世的写实意义。黄氏所存词取材涉及咏物、写景、闲适、节序、咏怀等十类,但无艳情、闺情作品。由于黄氏虽尊奉儒教,又兼好老、释,故其词风清雅、坚劲。在北宋中后期,黄裳是一位颇具特色的词论家和词作者。  相似文献   

17.
曹溶是清初著名浙江词人.他的词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由于他贰臣的特殊身份,这种故国之思多比较隐晦.词人往往采用一些隐含故国之思的意象,如南国、汉宫、落花等意象.由于宋和明的相似历史命运,曹溶还大量使用了与宋朝有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边连宝著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连宝为清代北方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在清代中期都独成一家。边连宝一生著述颇丰,除诗、文集外,还有诗话、诗文选本以及史部著作,今传世多为稿本、抄本。边连宝著述的搜集与整理,对研究清代北方诗学与诗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一生著述不辍,著有《国榷》《北游录》《枣林外索》《枣林集》《枣林诗集》《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其中《国榷》是一部反映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这些著作中蕴含着他丰富的编纂思想,即秉笔直书,持之以恒,求真求实,详今略远。研究谈迁的编纂思想对推动谈迁研究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