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家实录传统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传统。司马迁本没有文学性的考虑,也没有后世所谓的文学观念。他只是努力将人物写活,抓住人物的精神,从人物的活动、人物在事件中表露的性格及心理,揭露出历史变化的内在因素,并由此表现他对历史的评判。但如何将人物写活,生动,有精神,这本身便开创了纪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深刻的历史思想和过人的史识,使得他的人物传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高度,这个历史思想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所运用的文学写作手段,亦从此生发。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正应从此处去深思。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试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探讨英国小说家乔治·爱略特“人类宗教”道德观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爱略特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下.抛弃了早年的宗教信仰,但她的宗教化感一直十分强烈。她认为这种情感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由此形成她伦理思想的两大特点:“后果论”与“人类宗教”。爱略特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尤其是道德心理。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化了她作品的主题,使她的主要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五四”学人对《诗经》的现代解释,与新文学的设计思路有关:一方面将《诗经》从传统“经学”中独立出来,祛除文学对经学伦理的依附,否定“文以载道”,倡导“文学”是表现人内心情感的艺术;另一方面将白话文学的历史源头追溯至《国风》,为新文学找到强大的历史根据,使“以白话为文学正宗”的文学理念获得合法性。这是从传统文化的内部瓦解传统文学观的尝试,展示了中国本土资源对新文学的促进。 但在重释时存有“尽欲甚解”与“不求甚解”的分歧,表明“五四”学人内部对“文学”的理解也有差异性。 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碾玉观音>入手,分别从传统雅文学的渗透,<碾玉观音>的时间表现艺术与空间表现艺术,套语与活泼口语几个角度,分析、揭示了宋话本文学的叙事美学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扼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如果对新时期文学作个宏观考察,就不难看到,新时期的小说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成为小说艺术注意的中心;人物的心理的真实轨迹成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起点。小说从被动“服务”、机械的再现,变为主动的创造和表现。它悖逆于传统写法,不是讲求人物、事件、环境的有机统一和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确性,结构的完整性,而是重在小说视野上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度哲理性的加强。这也就牵动了结构技  相似文献   

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标志着尤金•奥尼尔后期创作的一个高峰。无论从心理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看, 它在美国剧坛上都是一个杰作。它反映了人类普遍关心的家庭命运问题, 表现了为寻找生活的意义而挣扎的主题。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细致的人物心理刻划和复杂的矛盾冲突,奥尼尔由此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神话:家庭人物相互的爱导致相互的恨。奥尼尔承认他从斯特林堡那里借鉴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恨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扩展为家庭关系, 认为一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的未来命运都是由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的。通过这部作品, 奥尼尔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意识, 也展示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共同弱点的理解和同情。  相似文献   

10.
《樱桃园》中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舞台艺术,戏剧只能用人物口语,而不能用作者的叙述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展示生活画卷。和小说相比,戏剧在刻划人物,特别是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如何揭示人物心理,塑造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戏剧家们最关心的一个课题,契诃夫是俄罗斯“最卓越的戏剧家”(高尔基《论文学》第71页)之一,他以自己独创的戏剧作品大大扩展了戏剧文学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可能性。他的经典剧作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关于临床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压制到强调的过程。古典精神分析几乎不承认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而其后的关系模型理论则越来越重视相互性在精神分析情境中的体现。在综合了各关系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关系精神分析认为相互性是精神分析情境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对相互性的强调并不否定自主性,实现相互性与自主性的辩证协调是分析的一个目标,相互性也不意味着对称性或相等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Empathy)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人本主义的共情为精神分析中的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而现代精神分析指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对反移情的深入理解是一种更高级的共情。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共情观点,体现着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典型的心理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梅雨之夕》是一篇可以归入心理分析范畴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有意识地借助了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拆解精神分析的文本游戏,解读这篇小说叙事的欲望结构和生产机制,分析语言背后无意识深层的欲望法则。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理论中,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因而对组织的研究总是局限于研究基于人类理性所产生的规范和制度。而自从弗洛伊德(Freud)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很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来解释组织的行为,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其中,戴蒙德(Diamond)就是著名的代表。精神分析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拓宽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但同时也把组织理论从传统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使得对组织的研究易于陷入不可知的状态。可见,精神分析方法对于公共行政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施蛰存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得细腻曲折而富有层次,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把握和分析堪称独步,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论,然而却很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张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实源于人性的嬗变。在他身上体现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与挣扎,他的变化正是这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崔、张二人的悲剧实源于此,张生似乎也就成了人性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通过对小说《死于威尼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分析,说明艺术家如何处理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一直被视作其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传统的批评者多从船长的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他的成长历程,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秘密的分享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危机时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斗争过程,从而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镜像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可诠释船长在解救、窝藏到放逐莱格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精神修复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