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支持它的《校长启事》, 由沈兼士、沈尹默、钱玄同和刘半农组成了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 宣告了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开始, 其后又成立了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1918年5月20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以后, 北大的《歌谣周刊》, 上海的《妇女杂志》, 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 杭州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民俗学集镌》、《孟…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俗学理论构建强调两点:一是谋求其在民族革命、社会改良、教育等领域中参与国家建设的话语权,二是寻求民俗学作为现代学术的独立地位,译介外国民俗学理论为其实现的助力之一。1927年民俗学会成立后,外国民俗学理论译介由个人发展到团体制订译介计划,译介对象主要是以英国为主的欧西的民俗学理论,对各国民俗学理论的接受和评价表现出一定的学术考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是走出来的学问” ,这话越来越得到民俗学界的认同。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从乡土远野走来 ,(他创办的《乡土研究》及早期著作《远野物语》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美国民俗学之父F·博厄斯 (实际上他的主要业绩在人类学方面 )以及现在的民俗学会主席J·H·布鲁范德 ,他们都拓展了英人汤姆斯关于“民俗” (Folklore)的概念 ,走向更为广阔的“民俗生活” (Folklore)原野。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是从潮汕平原走来的 ,他早期搜集的《民间趣事》、《海丰拳歌》、《蛋歌》、《客音情歌》等 ,便是这方沃土的产物 ,…  相似文献   

5.
<正>一、陈万里及国学研究院1926年,陈万里从北京动荡的时局中脱身,辗转南下,途经上海来到厦门,受聘于厦大国学院,任"考古学导师兼造形部干事"。(1)在此之前,他刚刚结束对敦煌的考察,带着对遗迹考古的热情投入这场民俗运动之中。从整个民俗学史上看,厦大时期也正是民俗运动历史上"南北"之间的间隔期。在民俗学界,通常将北京大学看作中国民俗学的开端,中山大学为其发展和繁盛地。其中1925年6月标志着歌谣运动的《歌谣周刊》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北欧和东欧的民俗学圈关注在全球化下文化环境整体变迁背景下的民俗学研究问题与方法,紧邻芬兰的爱沙尼亚民俗学者冬季会议(The Estonian Folklorists'Winter Conference)反映了这种动向。该会始于2005年,一年一度,旨在讨论民俗学研究的当下核心问题。它类似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大会,但又去除了其中的工作内容,也不吸收一般民俗学工作人员参加,而是全部由专业民俗学者参加的纯学术会议。2014年的冬季会议为第九届,由爱沙尼亚文学博物馆民俗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istics of the Estonian Literary Museum)、民俗学会(Academic Folklore Society)和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联合举办,于2014年2月26日至27日在爱沙尼亚V□ru县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欧洲的民俗学研究中,比较语言学曾显赫一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也注意到了与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民俗语言学,但其着眼点放在了语言学上。笔者认为,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另外一种结合方式是语言民俗学,其特点是以民俗研究为重心,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以方言中的民俗词语为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民俗学的视角参与对后人类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探讨,提出后人类民俗概念,并以人工智能和动物转向等现象和概念为切入点,通过概述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呼吁民俗学者重视后人类民俗现象,也认为民俗学能为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动物转向”的概念,强调了非人类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正在如何改变人类文化;最后,将民俗学置于人类世的社会科学地位,提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