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住在湘西、鄂西、川东南、黔东北的苗族,在古代因服饰崇尚红色,曾被汉族学者称为“红苗”。准确地讲,此称应无褒贬色彩。本文以这些操东部方言(也称湘西方言)的苗族为述说对象,为标志简明扼要,放沿用红苗这个概念。红苗将迈占中国苗族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它的姓氏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风俗,以及由此窥视整个苗族的发展脉络。一位哲入说过,人们是不了解的就是他最熟悉的东西。姓氏涉及每一个入,可我们对它却不甚了然。张克采在《中国风俗史》中写道:“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  相似文献   

2.
苗族自称“果雄”、“模”或“蒙”。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人口5百余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与中国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  相似文献   

3.
《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是中原华夏部落联盟对南方苗族部落联盟的大混战,它延续于尧、舜、禹三个时代。历来诠注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三苗是国名,在江淮荆扬之间;三危是地名,在西裔;窜三苗于三危,就是把三苗之国的人们流放到叫作三危的西裔之山去。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一个叫《乌龟改名》的故事,说的是乌龟不满意自己的名字,请龙王为它改名字的事,龙王见它劳苦功高,赐它一个叫“海中王”的名字。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讲故事的人说:“你们把‘海中王’倒念一下会更有意思。”这时,听故事的人才恍然大悟:“海中王”倒念不是“王中海”吗?原来,听故事的人中有个叫“王中海”的。小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有趣,于是,就“海中王”——“王中海”式地模拟起来,殊不知,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一种尚未被名家认可的辞格——倒文。  相似文献   

5.
苗族分布地域辽阔,内部支系繁多。为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和现状,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苗族的具体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苗族内部支系区分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 关于苗族内部的支系,明清的史志中多有记载。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盘瓠之种……尽夜郎境多有之,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各别以色,散处山谷,聚而成寨”。黄元治《黔中杂记》云:“饮食起居,请苗亦相若,惟衣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与苗文化有着割扯不断的关系 ,楚辞中埋藏苗族文化的因子。例如 ,宋玉《招魂》招唤顷襄王的生魂回归枫林 ,即与苗族原始宗教里枫树崇拜与始祖崇拜是叠合在一起的有关 ;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可能与苗族青年男女的“跳月”风俗有关 ;屈原《天问》中的“何肆犬豕 ,而厥身不危败 ?”可能与苗族文化认为狗屎能够祛病避邪、禳灾免祸有关。  相似文献   

7.
1 我国为数不少的古代文献,都有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晋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称:“今武陵夷即盘瓠之种落也”。隋黄闵的《武陵记》载:“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瓠”。唐《元和郡县志》道:“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朱辅《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忤盘瓠种也。”《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盘瓠。”盘瓠故事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后记述盘瓠文化的古籍就屡见不鲜了。从盘瓠故事的内核来考察,这些记载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武陵蛮中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犬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8.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戏曲中,有一 在 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叫 “王花买父”,说的是“穷小子”王花对一位萍水相逢的落难老人像对亲爹般精心侍奉而流芳百世。如今,在古老的云中大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舞台上,“王花买父”又谱新曲。三位中年人倾其所有,投资15万,建起阳高县邢家堡敬老院,赡养了十几位孤独无依、多病多难的老年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大同铁路分局的许生义、白根林和马步桥三位工人师傅。  相似文献   

10.
苦瓜变甜     
刘文乐 《社区》2013,(23):61-61
有一则关于苦瓜的故事: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根苦瓜,对弟子们说:“带着它,记住,在你们经过的每一条圣河中浸泡它,并且在你们所朝拜的每一座圣殿里供养、朝拜它。”弟子依言。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  相似文献   

11.
苗族的《孤儿与龙女》故事与根据汉族民间流传而定型的“龙女”型故事在母题上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比较,苗族的“龙女”故事更具有曲折悲婉之美,塑造出的龙女形象更人性化,有着一般“龙女”型故事所没有的母性的光辉,更贴近苗族妇女的生活与她们所受的苦难,少了神性。传说性片断的插入更增加了《孤儿与龙女》故事的悲剧性和创作者们的道德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苗族历史久远,族源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苗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域相当广阔,在我国南方的两湖、两广、云、贵、川、海南等省都有聚居地;我国境外也有不少苗族同胞居住生息,因此苗族又是一个跨界民族。在苗族历史中,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造成了苗民族各部之间相互隔绝,少于交往,又与各地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结果形成了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生活习俗各有差异的多支系民族。解放后根据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共同性,与本民族人民自愿的原则,将族名统一称为苗族。  相似文献   

13.
四 宁夏回族民歌中,还有一类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为主的歌谣——或者叫民间叙事诗——或者叫故事歌。它在表现回族生活方面内容更为深刻。这类叙事民歌的题材主要依据本地区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花儿”或其它民歌形式把这些事件传唱下来。已经整理发表的有两部:固原地区的《吆骡子》(赵玉如搜集整理,曾以《尕妹是凤凰阿哥是鹰》为题在《朔方》一九八○年第四期删节发表)和银南地区的《红杜鹃》(张树林搜集整理,  相似文献   

14.
龙舟发源于中国,两千多年来龙舟竞渡长盛不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华各民族都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人们崇拜龙,视龙为吉祥如意的化身。关于龙舟、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很多,有的认为龙舟起源于民族祖先的图腾崇拜,有的认为起于先民祭龙求雨,有的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来源于越王勾践,多数人认为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贵州苗族传说是老渔翁阿保降恶龙的故事所起,云南傣族是纪念民族英英岩红窝……,在众多传说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划龙舟是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崇  相似文献   

15.
黑竹沟镇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林区两座山谷之间,距峨边县城61公里.它有个美丽的彝语名字叫斯合,汉语的意思为青山.在1981年改名为斯合之前,黑竹沟镇还有个名字叫斯豁,彝语里有“死亡”之意,故也有人把黑竹沟叫“死亡之谷”.近年来,随着黑竹沟里奇异现象屡屡发生而声名远播,人们又将斯合改名叫黑竹沟镇.黑竹沟,至今能亲临其境的旅游者甚少,由于媒体的披露,人们时有所闻,它以其新、奇、险的特点,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摄影家、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深入其中探险揭秘.有人说它是“恐怖魔沟”,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百慕大”,黑竹沟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  相似文献   

16.
鸡年说鸡,就不能不说“鸡鸣岭”。在温州市区的老街古巷中,有一条小巷叫“鸡鸣岭”。它北接永塔路,南连飞霞北路,与矮凳桥路相对。现在鸡鸣岭路居民有173户,500多人,年龄最大的叫颜阿香,92岁,年龄最小的男孩子于2004年12月2日出生,还没有学名,其母亲潘励励是温州二中语文教师,她说儿子的小名叫“QQ”。鸡年来临之际,笔者踏雪寻访鸡鸣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重庆市的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密切关系。传说中的“三苗”和“盘瓠”部落及巴氏建立的廪君国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的踪迹。苗族人民的文化有独特的内涵,他们住“吊脚楼”、善酿酒、崇拜祖先,重视亲族,保留有古老的多种崇拜及丰富多彩的婚丧习俗……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在湘西苗族聚居地区,过去有一批通古晓今、心地善良、行为公正,深受苗族人民尊重的“巴岱”。“巴岱”苗族人用汉语称“苗老师”或“苗祭师”。在苗族地区的若干“巴岱”中,分成“文武两教”,“巴岱熊”属文教,做法事的祭词全用苗语讲诵;“巴岱喳”属武教,祭词用汉语讲诵或部分用苗语讲诵。有的“巴岱”身兼文武两教。多数“巴岱”懂得医术。“巴岱”在为苗民们做消灾免难、解除疾病、生男育女、降福降寿之法事时,坚持“神药两解”原则,既诊脉、按摩、服药,又做敬祭祖先、求助神灵、驱鬼捉妖的法事。因此,治好了一些伤、病人员,显得祭祀法事的“灵验”。“巴岱”在苗族社会中,深得苗族  相似文献   

19.
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不能创造文化,但可以稳定文化,甚至可以模塑文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特点与其生 存环境的关系便是一个例案,该支系苗族历史上被泛称为“黑苗”,乃是其衣作特点的表现,这一特点又与 其生息于大山箐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然的退却,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苗族服饰 又具有了诸多社会性特点,这乃是苗族文化适应社会环境,自觉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美丽     
严歌苓 《社区》2012,(23):4-4
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也是研究詹姆士·乔伊斯的专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他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