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森林是森林文化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连接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森林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森林生态文化,是人们对森林的反思和寻根.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可持续的复杂系统,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实践森林生态文化能够找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钥匙,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视角对梭罗的《缅因森林》进行文本分析,阐述文中的生态思想,并分析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梭罗在《缅因森林》中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强调原始森林的价值,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梭罗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始批判及其朴素的自然中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视角对梭罗的《缅因森林》进行文本分析,阐述文中的生态思想,并分析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梭罗在《缅因森林》中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强调原始森林的价值,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梭罗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始批判及其朴素的自然中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森林健康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森林健康内涵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本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社会条件下,森林和健康两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二者进行全面的认识,是准确理解森林健康概念的前提。研究认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森林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还具有基础设施属性;而健康的概念具有社会性、多维度等特点。综合中关森林健康合作项目的实践以及对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的系统思考,提出森林健康的定义,即森林作为一个结构体,保持自身良好存在和更新并发挥必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状态和能力。森林健康具有自然一社会复合属性、多维性、非线性、动态平衡属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污染环境罪的诸多争议,在正确把握保护法益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寻求具体答案。承认生态学的人类中心法益观下的环境法益是本罪的保护法益,将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列为本罪保护法益的观点,因缺乏对环境法益层次性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而不具有合理性。2017年司法解释第1条的部分行为规定,通过对污染环境行为严重性的实质自然属性的规定,表明行为对于环境法益的实害结果;而部分结果规定则是通过对人身、财产等损害的判断,确认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损害后果。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对过失犯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对间接故意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和谐的根源、基本状态和属性。哲学史上的和谐思想从本质上讲是抽象的、虚伪的,最多不过滞留于空想之窠臼。我党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不仅使古老的社会和谐思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也正在由理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得森林文化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各个层面展开。中国的许多社会风俗与民间活动,都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民俗中的术数活动为例,分析了术数活动中森林利用的几种常见形式及森林生活风习,揭示了其中所体现的树木崇拜、树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朴素的生态和谐观,指出了森林文化是古代术数的渊薮之一,反映了森林文化现象在术数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碳关税在当前国际法上的依据和属性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焦点集中在各国开征碳关税在经济上和国际法上的合理性问题。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必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建立人类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方向。因而,需要从全球气候治理全新角度对碳关税进行思考与定性,并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经。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乔、灌、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也包括动、植、微等不同层级的生物种群,从生物学视域,森林是一个由诸多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森林呈现的美是生命之美。笔者认为,从生命美学角度,从森林生态同自然天地之间联结的周期变化(节奏),森林生态自身的调节(律动),以及森林生态在成长中的脆弱性(缺陷)和必然性(消融),无一不是一种生命的美学诉说。森林因生态而存在,也因生命而精彩。森林生命的这种的精彩在与人的生命一气流通中显现。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湿地的发展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是独特生态系统,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学术上通常把湿地定义为:无论其为天然或人工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自主建构的社会活动,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历史溯源、概念抽象、系统视野、哲学分析维度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属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性研讨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性问题的研讨中,我们看到有偏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诸如认为“生存”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人性是个体人“自由自觉”地“选择”、“塑造”的结果;“人性的善恶基因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根本性能,人的一切属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不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自然属性是不分善恶的。人性研讨中我们必须正确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由于婚姻家庭中涉及身份关系的诉讼大多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当事人很难像一般财产纠纷那样较容易地保留或获取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使得对婚姻家庭案件的某些事实和法律效界的认定显得比较复杂。借助诉讼法理论学科中推定的概念,并运用其原理,就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中的若干事实与法律问题的推定展开研究,其中既包括法律效界的推定,也包括事实与法律定性方法之推定。与普通民事诉讼相比,推定在婚姻家庭民事诉讼中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 ;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 ,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客体理解,还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为传统哲学的"符合论"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绝对的真理观",其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问题,陷入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错误之中。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就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生成根基、形成机制、发展机理、真理的证明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解决人们"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人的问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问题,但对"人"的过度重视却导致了"自然"在美学研究中的长期缺席.在当代美学中,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已因过度的"人化"而失去其固有的审美属性,成为仅仅为人而存在的感性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承认自然的生命属性,将自然美看作生命的样态之美(生态美),将生态价值看作自然的第一价值,才能防止人学的美学进一步退化为人类自我中心论的美学,并使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从四大名著价值属性、改编作品的文化属性、媒介属性及受众接受的审美属性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无一不体现着当代性特征,正确理解这种当代性的内涵,合理审视当代性在影视改编中的价值,并创造性重塑经典和再造审美,是对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四大名著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改编.  相似文献   

19.
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任何问题的出现 ,都不是单一要素所能独立完成的。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了或忽视了其他深层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技术的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等方面来综合把握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