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应基于学说与学科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构和分析.从学说的角度看,哲学学说由于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所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哲学学说.从学科的角度看,哲学学科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只有挖掘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建构,中国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2.
周海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65-467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田文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5)
从贺麟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哲学史家确应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哲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哲学史家.一个哲学家在考察哲学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超越一般人对于哲学发展历史的理解,而且可以使考察哲学史的过程成为自己思想哲学的过程.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在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方面真能有所建树者,大都是兼具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双重身份的学者.贺麟即是这样的学者.贺麟一生的学术活动,虽主要致力于西方哲学研究,但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同样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这样的成就与贡献,即得益于贺麟在中西哲学与哲学吏两个领域都具备深厚的学术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4.
戴明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8
王国维研治哲学,以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观察迥出时流,独超象外.在中国哲学的转型时期,他力主在人文学术中设置"哲学"一科;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借助西学,检讨和反思中国哲学,从义理层次上对儒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亦开风气之先.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他对哲学的贡献将与时推移,愈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王国维当之无愧的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5.
李维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他的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张先生的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的存在与特点,辨析了中国哲学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主张融会中西哲学之长,建立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的新的中国哲学,对我们今天思考与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胡治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2):64-69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7.
彭永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有着还原历史与当代哲学建构两个向度。讨论“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并不是绝对反对引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思想,而是指其对本属于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和在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中言说的一种比较哲学研究范式缺乏自觉,并且质疑它把自身当作惟一具有正当性的范式的合法性。以哲学的方式叙述和整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理解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恰当方式。而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身的话语系统,就是寻求恰当方式的重要步骤。在方法上,以“涤除玄览”暂时搁置种种西方哲学话语,以“虚壹而静”主观搁置种种解释学前见而深入和贴近传统文本,以字义一范畴研究审查和选择概念,是建立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的一种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经历了引进、述评反思与本土化探索、理论体系构建三个阶段,存在着出场语境的被动性、研究路径相对单一、对高等教育哲学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展望未来的高等教育哲学,应进一步加强本体论研究,以问题为基点拓展研究范畴,跨越学科边界以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协调好研究过程中的几对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哲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杜运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1-15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陈多旭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29-33
自“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以来 ,有关该学科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议 ,迄今未获定论。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史料的选择、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法、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分别等内容。本文就有关这些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作一总结并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括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要,提出中国文化要与西方文化互补以创建新的人类文化,发挥融合力量,必须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化,在自我反思中提升,重建中国哲学理性,并论述了中国文化如何普遍化的学理及可操作性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人类历史有三个时期(轴心时代,现代社会的兴起,全球化时代)要求着世界性的哲学突破。中国现代哲学(新儒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重建问题。全球化时代要求中国现代哲学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重建转为世界性的哲学突破。中国哲学必须克服自己的弱项(重思已成的基本语汇和扩大自己的哲学视野),才能回应世界哲学突破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潘俊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64-6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和被持续探讨的理论问题。两者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先一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近代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始其历程之后,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在现当代中国的哲学史中展开了。具体而言,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百家争鸣,批判与指导,和谐共建。当代,无论是"综合创新",还是融会"中、西、马"三大哲学形式构建"中国现代哲学",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处理是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确定了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平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6):1-6
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一次学术创新活动.透过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总体演进过程,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三个话语系谱和三种叙述模式,以及书写者的哲学观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方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3):278-283
现代化语境下,文化哲学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重要维度。文化哲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哲学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质性,这使得建构得以可能。同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现当代哲学,在哲学的本体论提问方式、思维工具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1):38-42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成就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小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80-86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中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又要能够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一致的趋势。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没有社会实践观 ,因而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其成果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9.
叶险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西方中心论从思想方法上阻碍着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构建。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当代新形态的中国哲学应是作为世界的一般哲学而存在的哲学。马克思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