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对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和制度思想的研究,在理论渊源、理想国民模型、主要内容、历史评价等方面虽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为忽视了严复的制度思想与国民性改造的统一关系,使得对严复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深化该思想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材料,重视制度与国民性互动关系的研究,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众所周知,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之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些从狭隘的政治观点、阶级观点出发的认识,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究竟应当怎样去理解鲁迅所提出的“国民性”问题呢?归根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日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研究和国民性研究两部分,文化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的,而国民性研究也主要是从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部分也正在于文化研究方面.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提倡,关于日本国民性虽也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展开.他真正投入精力进行日本文化思考和国民性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一组"日本管窥"谈日本文化书"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国民性"词源学的追溯困境、"国民性"的存在困境、"国民性"的评估困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鲁迅"国民性"理论研究的困境,指出"国民性"理论本身滋生的难题,以及突破这些困境所需改变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一直受到了作家极大的关注。剖析了90年代的几大文学思潮,认为其继承了以往"关注国民性、改造国民性"的优良传统,使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展示了许多新的特征,为国民品格的最终提升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例如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顽固存留于乡民身上的奴隶根性。此种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20世纪初鲁迅所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民族重任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许许多多公共行政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寻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本期专题研讨希冀探究这些问题,以期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研究的政策网络分析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许许多多公共行政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寻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本期专题研讨希冀探究这些问题,以期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许许多多公共行政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寻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本期专题研讨希冀探究这些问题,以期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兼有"国民性"和"人性"二重内涵,体现为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因子,具体表现为恃强凌弱、冷漠残忍、麻木不仁、缺乏爱心的兽性心理,揭示了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动物性法则",它往往在"微观政治"中充当扼杀他人精神而非肉体的精神"杀戮者"角色,"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主题在1990年代后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世纪初鲁迅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传统的国民性赖以存在的土壤,并改造着传统国民性。本文从系统观点出发,建立科学技术发展与国民性变化作用机制模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国民性发生改变的内在联系与渠道,从而为我们有目的地改造国民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出于对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认识局限,学界对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状况的研究出现盲区,而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面临不同的现代化的任务,国民性改造的范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对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的范式转换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应重视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在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时,就借鉴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建立起了包括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三层次的研究方法体系。经过学科建立20世纪到50年代的发展和60年代后的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研究方法论、方式和方法表现出综合化、生态化、科学化、本土化等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概念的分歧与不确定是阻碍国民性研究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人格、人性、民族性等与国民性相类似的概念进行辨析,国民性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作出崭新的界定: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普遍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固有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需要良性的社会互动模式,积极公民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能够提高自主治理能力,增强对国家的忠诚、信念与信心,是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一、国民性、公民性与积极公民国民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国民性改造是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重要主题。国民性对应的词是"national characteristic",公民性对应的词是"civility","积极公民"则是"active citizenship"。在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为振兴民族,对“国民性”的研究、抨击,毕生孜孜不懈。做为“民族文化的斗士,他暴露了民族性的缺点。揭发了历史上的黑暗,为人民大众开光明自由之路,独自个首先冲锋突击。” 探讨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不言而喻是探讨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见解。过去,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一度几乎成为禁区。因而,也就难以就鲁迅在“国民性”问题研究上的贡献,展开讨论,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笔者认为:鲁迅对“国民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