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女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建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设置多重的人物关系网络,对女性内心冲突的透视细腻真实;在充满象征意味和传奇色彩的文本中,寄予女作家浪漫与古典的情怀,实现对女性自身的审美观照和对男权文化的深刻审视。女性悲剧的创作源于女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问题意识和悲剧意识,从而获得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超性别意识与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女性写作既承继了既往的对女性意识的表现 ,又有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即超性别意识。这在文本叙事及主题阐释上都有集中的表现 ,从而显示出女性写作在 90年代的新突破。可见女性意识及超性别意识并不矛盾 ,它们共存于 90年代的女性写作文本中 ,对它的理解有赖于作家主体和读者的双重努力———既坚守女性立场 ,又挣脱女性身份的束缚 ,从而对女性写作作出全面均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17世纪以前,文学创作都被视为男性的特权,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与文学创作无缘。父权制文化中大多数文本都是男性文本。然而从17世纪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女性诗人。女性诗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独立的创作意识与特点。其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和内容可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目前处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夹缝地带,尴尬而又暧昧,其丰厚的文化价值或者被贬低,或者被缩小和肢解。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意义应该重新予以评价: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具有其局限性,但是,该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表现在目前的研究格局不仅仅局限于当代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评论上,还在纵向上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回溯,横向上向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推移;同时女性文学理论水平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女子高校普遍重视女性教育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女性教育特色课程传播了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促进了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彰显女校办学特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女性教育特色课程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成效还需进一步提高。要从框架、内容和结构等多个方面研究女性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女性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把女性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规划之中;实行差别化策略,对女性教育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女性教育特色课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女性文学”是妇女问题的直接反映,女性文学的发展总是以越来越强烈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点,真正的女性文学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当妇女问题不复存在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女性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走向消亡。妇女解放始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男女都真正解放了,单一的性别歧视消除了,才能达到最终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6.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女性文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就是教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为顺应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女性文学教学应突破性别意识的认同性与刻板性,完成教学的生成性;注重教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促进,实现教学的开放性;注重情感认知,体会性别诗学,成就教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女性参与“非遗”传承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国内外“非遗”舞蹈女性参与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新媒体时代我国“非遗”舞蹈传承研究现状,文章发现目前我国“非遗”舞蹈女性参与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尚存在若干不足。新媒体时代女性参与“非遗”舞蹈传承与保护,不仅要充分发挥女性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独特优势,借助身体的动态影像实现“非遗”舞蹈传播;更要关注在交互过程中通过个体经验阐释“非遗”舞蹈的文化精神,提高性别意识,发出女性的主体声音,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共同寻求真正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9.
书写的欲望——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化与女性话语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 2 0世纪的文学背景下 ,系统梳理了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 ,指出女性书写是一个男性无法进入而又实际存在的生命空间 ,这一世界相对于男性是“盲区”,女性写作便在这“盲区”中生长、发展 ,形成潮流 ,目的是颠覆男权文化的霸权地位 ,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20.
池莉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风潮的代表作家,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和思考。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随着作家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这种关注和思考经历了懵懂、觉醒、自觉、和解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池莉独特的女性意识。试图通过对池莉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演变,来探究她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