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多元化,教学外部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形势下,现代文学教学要更加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注重能力培养。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遵循文学欣赏规律,在教学深化思维能力,提高整体文学素养;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独立探究能力,这些都是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对学科建设和意义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其中的"新国学",通俗文学、旧体诗"入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积极回应,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所出现的意义重建和学科反思的学术思潮,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方法论突围不同,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对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焦虑,有着扩大意义空间、重建新的学科地位、重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意图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影响深刻。普实克也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观照的,由此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刻关联。普实克认为,文学革命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并实现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孕育并发展的,是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的承续,这种连续性的精神即中国文人文学的抒情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即是中国文人文学抒情传统的体现。普实克的论述既不同于胡适单纯从语言角度论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也不同于周作人模糊古今文学的差异,还不同于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在世界文学整体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对中国大陆乃至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大学人     
刘增杰教授1934年生,河南省滑县人。195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教学与研究,业余从事散文写作。主要著作有:《鲁迅与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解放区文学史》(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文学的潮汐》(河南人民出版社)。《战火中的缨斯》(河南大学出版社)、《迟到的探询》(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合作,河南大…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使文学教育的意义获得彰显,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专业教育,应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现代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力、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还要通过现代文学精神的传递,以"文学性"的熏陶,实现"人的灵魂"的教育。但急功近利的时代风潮中,文学教育的祛文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学教育理念设置更以实用为重,忽视人格培育,这些都是亟待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课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用文学审美充实课堂教学,是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嘉良教授的《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一书,于2007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从地域文学视角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轨迹,研究各种文学形态的复杂展开状况。集中研究的地域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以鲁迅、茅盾领衔的“浙江潮”文学现象,此种现象曾以文学精粹叠出、勇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流而为世所重,因而本书探讨了与此相关的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家的前途命运及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现代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的人文性决定着现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应采用培植、濡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学得好坏对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关系较大。自从现代文学被定为教改试点课以后,我与周仲器同志于1985—1986年度在85级中文班作了试点。我们首先回顾了以往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找出了这门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教学观点占了统治地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考试时背笔记,学生完全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学习被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更谈不上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型为创造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相应地树立了新型的教学观点:现代文学教学不仅要学生了解现代文学史上发生的现象,著名作家作品的风格与成就,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分析研究的能力,这对师范院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商务印书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繁殖和哺育的重要意义.早期的商务印书馆对于西洋文化文学的介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孕育的重要因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刊物,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新文学萌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中,商务印书馆进行了革新与改革,在以《小说月报》为标志的改革过程中,使商务印书馆成为新文化、新文学发展的重镇.在期刊的文学作品刊载、文学丛书的出版方面,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顺应潮流、鼎力革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键,团聚作家、推动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联系读者、关注市场是中国现代文学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文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学存在的本体性基础,文学的变革必须依赖于语言的变革.语言体系的变革,必然引起文学相应的变化,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从根本上说还是语言的变革,语言变革摧毁传统文学赖以生存的内在机制,改变了文学的走向,使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主体、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主体上走向俗化,从而最终实现现代文学的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29年8月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破格延聘为国文系讲师以后,沈从文就开始了在大学里教授现代文学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北京大学讲授新文学研究、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现代中国文学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课程。综观沈从文十多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其内容之丰富、方法之实用、效果之可观,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制度是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体制,它制约、规定着文学的意义和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中,新式教育、大众传媒和都市空间为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推动了现代作家的职业化和文学传播的大众化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存在两种文学潮流一是激昂凌厉地前行于历史潮流中紧贴政治脉搏的文学,一是坚韧地潜行于文化追求的文学.前者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生存和文化困惑中作出艰难选择以及在寻找中失落的过程.乡土中国的落后现实,既是现代文学的摇篮又是障壁,它导致了以个性主义文学为起始的现代文学的寻找和分化.贴近现实生存、和政治保持同一步调成为当时文学的选择,它经历了鲁迅为代表的个性主义文学的寻找、瞿秋白为代表的在政治和文学面前的现实困惑以及文学从表现个性转为对群体的关注和追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通俗北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引领着现代文学时代风尚与精神动向.钱钟书本着文学审美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独特性对此表述了自已的异议,强调文学的高雅化追求.如此文学主张可以窥探中外文学与文化对钱钟书的影响痕迹.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6,(4):53-56
郭沫若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日的郭沫若和留欧美的徐志摩代表着两种不同文学流派和创作倾向:留欧美派倡导自由与独立,留日派坚持激进和功利。留学阵营的分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的划分,迥异的越境体验和文化观念使得他们具备不同的基本风貌和独特的创作气质。留欧美学生的自由与独立和留日学生的激进与功利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体两面,代表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两副样貌,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多元发展的支流和动力,他们分别以自己不同的创作观念和情感态度书写和创造着多元而有活力的现代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它的现代性。现代性并非单数。世俗现代性,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和传统的因素,强调文学的娱乐消费功能。当它从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那里取得话语主导权以后,就会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从而突破现代文学的"五四"上限。这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二是造成处理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关系的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其"五四"上限不宜突破。在坚持现代性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舞动,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从这样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急于突破学科的边界,有可能走向学科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20.
王明科 《东方论坛》2005,(5):127-128,F0003
已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先生近年著作连连,从<五四文学新论>到<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从<评判与建构>到<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到<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2004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全景的与聚焦的透视与解读.尤其是新著<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榛木苦丛生的现代文化深山大泽中与沧海滉漾浩瀚澎湃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里,始终拓宽自己的研究视界与加大研究的理论深度,笔者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