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鄂东南阳新县传统聚落的实地调查 ,从营造思想、传统思想文化和伦理观、风水术与自然观的影响等方面 ,对传统民居及聚落形态的变革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是文化的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建筑作为人居的物质实体,它以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精神自由为宗旨,同时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美学特征。对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反思,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推动我国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简要回顾聚落考古方法的历史基础上,重点就聚落考古实践中聚落考古单位的界定、共时性间题的把握等进行了讨论.强调从地层学和类型学入手,重视"活动面"的清理,并针对具体的学术目标灵活把握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是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的君统聚落。而地处东南沿海的闽赣客家,虽同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传统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建立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保护与更新的有机结合显得非常重要。在调查辽宁长城沿线聚落的基础上,针对小河口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现状,从文化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对聚落沿革、形成机制、景观价值和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保护更新实践,提出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的共生理念和以整体协调、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为原则对聚落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布局模式是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江西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具有受“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强烈影响、广泛地采用“横巷式”布局、宗族结构之间的关系极具密切、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极大等四个鲜明特征。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聚落建筑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颇具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考察,立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从箐口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聚落景观及建筑材料的巧妙应用等方面,研究箐口哈尼族聚落所具有的良好生态居住效果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需要定量判识.在指标选取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以陕西传统聚落景观为例,计算其自然环境评价指数,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数,建成环境评价指数,得出关中聚落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结果,并探讨问题诊断与解决.最后讨论了传统聚落景观对社区建设的启示,评价方法的创新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案例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承载着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特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湘西南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众多典型的传统聚落,选取绥宁县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聚落建筑空间网络结构展开研究,并揭示其特征价值下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结果表明聚落空间形态受到自然人文双重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奠定其整体空间格局,但内部空间节点传承着苗侗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部分空间节点设计体现出防御性价值。进一步基于文脉传承视角下,提出聚落空间保护和文化振兴策略。研究成果在丰富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研究理论、传统聚落空间网络保护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对乡村振兴规划、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启示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的内外空间选择及祠堂具有文化生态功能,自然、人文要素对鄂东南地区民居聚落文化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界限逐步淡化,城乡差别更趋模糊,传统的城乡二元聚落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非传统聚落模式的探讨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Metropolitan area & Megalopolis、Desakota、Ruralopolises这三种聚落模式,并对这三种聚落类型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最后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生态影响。研究表明:侗族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产生变化;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变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由此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而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对民居的生态系统影响则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危险和对民居社会生态系统中"款"组织形态这一核心因子的破坏。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聚落作为传统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和记忆功能.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具有典型的文化消费行为,与旅游者的价值认知密切相连.从价值主体—中西方旅游者认知的角度,以中国“堂安侗寨”的时空(旅游前、旅游后、中国、西方)两个层面,选取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观测变量,探讨中西方旅游者对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价值的认知,分析二者在六个观测变量上的认知差异,为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落文化景观历来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在遵循传统地理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地区类型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的“特征文化区”理论以及文化生态学的“文化区系”理论等,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类型整理和区系划分,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在区系划分的基础上,引进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以此推进文化地理学关于区域景观基因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缺憾和不足。关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也没有现成的研究范式可以套用。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地域、民族、文化、历史、经济等特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理统计分析、城市形态学、历史学、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最终建立了以"传统聚落"为载体,以"空间形态"为核心,以"形成机制"为主线的聚落研究方法,从而指导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土聚落是中国传统的"社区",可分为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精神观念系统三部分,其组织管理制度立足于聚落的空间环境,而通过礼制、宗教、哲学、美学表达出的文化精神同样离不开聚落的空间环境.这种以环境空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形态,对当今的生活方式和小城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宝贵资源,其内涵的探索与传承是现代社会的历史责任。皖南传统聚落空间的营建策略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和宜居价值。合肥民航家园小区整体布局形态遵循着有序的生态空间布局形式,借鉴皖南建筑传统聚落整体空间的朴素生态观,居住小区内的功能空间布局各具特色,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文章以合肥民航家园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规划为例,对皖南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的当代借鉴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当代居住规划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的结构、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环境的关系。嵩山东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心地区,自古以来是人来生存的理想之地。因此,嵩山东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聚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的融合与入侵,如何保护与延续地方性已成为传统聚落重要的研究议题。借鉴人文地理学的“四层一体”分析方法,对时空演变中的安顺云山屯堡聚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地方景观、地方文本、地方符号及地方感等维度对屯堡聚落的地方性进行全面解读。可发现,屯堡聚落在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四层一体结构逐渐取代最初因地理区位、自然地形、交通优势形成的军事、商贸四层一体结构,屯堡聚落的地方性则表现出时空的延续性、叠合性与累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