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基于"王道"经济观在粟多国富、兵强战胜的宗旨和目标下,于战备"务具其备"、"盖天下",以"战胜者地广"为目的,平时的战争动员则坚持视农事为"王之本事"等一系列主张,《管子》"王道"经济观的轻重策略是,适时实施轻重策略,以我粮食储备充足、战争准备"盖天下"对敌粮食缺乏以至发生粮荒、战争供给严重不足,克敌制胜。这是重视人类国家安全经济观行为分析和运用的较早记录。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包容了丰富且系统化的经济思想。其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立足成就王道霸业目标,基于人性趋利避害前提,遵循“衡无数”规律,围绕“轻重论”主线,从分工与贸易、价格与货币、财政与官营、信贷与生产、消费与就业、国计与民生六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控。《管子》在人类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经济制度的建立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体来讲,在人道、王道、今道的主要意旨是救世与经世的实用、实效层面,魏源与管子是政治同道,管子是魏源的学习榜样。但管子的道不分明,常与《管子》之道混杂在一起,学的同时需要思的辨别,确认其正道以融通儒家政治理念;而在其德功方面有历史事实作依据,可评价其政治才能,管子堪称后世政治的楷模。因此,在粗略的王道理念与具体的功德作为上,管子之道间接引领了魏源的学与治、有所思与志,即诚挚思考怎样救治衰世和探寻如何经管天下的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道”、“仁政”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两千多年来,从孔孟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从蒋介石到林彪,也都把自己装扮成“暴政”的反对派、“王道”的鼓吹者和拥护者。历史上真有超阶级的“王道”“仁政”吗?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杂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倘  相似文献   

5.
1 《管子·法法》篇是研究法的实行的专章,篇首即云:“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是说行法首先要法的内容合理。什么样的法才是“法法”?管子提出了:“因天地之道”的立法根本原则。在他那里,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充斥于宇宙万物之中,无穷无尽,无所不在。他说:“道者,成人之生也,非在人也”。(《管子·君臣上》,下引《管子》只注篇名)“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宙  相似文献   

6.
《管子》被动句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管子》是此时期的代表文献之一。研究《管子》被动句式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被动句发展的情况。诸如“于”字式被动句的辉煌和迅速衰落,“见”字式被动句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为”字式被动句的成熟与衰落,“为……所……”被动句式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为……之……”式被动句的产生与极速的消亡,“为……之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的萌芽与缓慢的发展等。《管子》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被动句式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管子注》是《管子》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文章首先对与《管子注》有关的作者、卷数及“轻重”篇注解问题进行讨论,其次简述了《管子注》的内容及特点,最后对其在《管子》研究史上的地位作出尝试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管子》四篇”存在着明显的“实化”精神、“虚化”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传统完全契合。本文着重辨析了“《管子》四篇”将老子之“道”往实际政治的方向引领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管子》四篇”中所表现出的君主专制思想因素,也将“《管子》四篇”对政治活动中精神作用的夸大与其他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号称难读而又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管子》作了较细的校补工作,约70条。此为“再补”篇,《〈管子〉校释补》一作发表于《文史》第32辑。  相似文献   

10.
胡安国自觉承接理学道统,以理学家高度重视的“义利之辨”为孔子作《春秋》的重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诠释.他认为,王道、天理是“上下尊卑”的根基,义利之辨是《春秋》所载违背尊尊之史事的根由,而孔子对史事所作褒贬是对义利之辨寓意的显现,深入体察孔子笔法,有益于具体地把握超越性的王道、天理.通过把《春秋》与孟子义利观、二程理欲观紧密糅合,胡安国实现了对《春秋》的理学化诠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典的理学化”与“理学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魏源从今文经学经世致用的原则出发,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并视<老子>为"救世之书".他又结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对老子的社会政治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自然无为"、"无欲为体,无为为用"、"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等思想作出了新的诠解,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实现了对老子思想的超越,也开启了近代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西方名著,柏拉图以“正义”作为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正义理论包括了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他还强调了“人治”的思想。法是正义具体内容的体现,正义是法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当前的法治进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追求法治的核心正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后人许多新的说法 ,深化了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但却无法替代“逍遥游”的这一准确的概括。从《庄子》全书来看 ,这一点就更明确了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大宗师》中“简”字释义历来歧见纷出,主要归为三种观点。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数处提到了“简”,其义为“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此义和《庄子.大宗师》中“简”的意义极相符合,只不过在《庄子.大宗师》中“简”用为动词。简的“不以小害大”义是由其本义“大”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16.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独出特行的“性恶论”认为,人性好利恶害,人们并因此引发争夺、导致战乱。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构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王霸兼用”、“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荀子鉴古察今的政治智慧至今仍能给予世人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