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红 《学术研究》2002,(2):45-50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作为交往性的社会进化理论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核心问题的探讨,归纳出三条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途径,即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改变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所倡导的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主体认同反映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如何。新时代以来,尽管党和国家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孜孜以求,效果明显,但是认同不力的情形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以思想剃刀揳入意识形态认同,不难发现巨大的研究空间。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客观前提,情感认同是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的内化结果,同时也是将三者转换为实践认同的催化剂。实践认同以思想认同、政治认同、话语认同为客观条件,以情感认同为主观条件,实践认同是前四大认同的行动表现,也是检验这四大认同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五大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之基。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化,他试图把意识形态从意识哲学的论域中解放出来,使得意识形态独立于社会统一体,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他把马克思语境中作为政治口号的"意识形态"提升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物质存在,意识形态从观念批判走向政治行动,意识形态被看作国家机器的实践效应,再生产出政治权力批判话语。但是,阿尔都塞并没有把意识形态泛化为包括拜物教理论在内的一切批判话语,而是同国家统治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意识形态统治的阶级性。他不仅仅反对自卢卡奇以来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更拒绝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与朗西埃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文化批判思路,重新改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但他没有解决意识形态唯物化所暴露出来的政治实践与哲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时至今日,从"观念"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日益暴露出一定的局限,而从"话语"的视角界定意识形态则能够有效地规避这些局限。"作为话语的意识形态"这一命题以"实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二元划分为哲学基础,以人的符号性作为可能性前提,以统治阶级的合法性需求作为现实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包含着主体性要素、表达性要素以及技术性要素的意识形态三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本体论”意义赋予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态、大众话语、交往关系及主体文化心理的建构性力量,且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实现了“文化渗透”转向.对融媒体与意识形态运作同构性的忽视,导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现实困惑,如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愈渐窄化、微观叙事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话语极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遇、新型文化景观的隐性意识形态属性鲜获关注等.优化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应当通过聚焦文化心理,在情感对接中形成意识形态的共情体验;赋能媒介话语,在微观编码中凸显意识形态的生活观照;依托仪式场景,在具象互动中实现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论”转向,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度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日常语言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使用的言语。巴赫金的行为哲学论和日常语言学派有很多共同点。在此借助上述两种观点来分析和认识语言。语言应该被视作一种行为,这是一种在交往中产生的行为,语言和其他任何行为一样,必然具有特定目的。因此,意识形态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意识形态既影响了语言使用者的知识框架,又影响了语义特征的选择,同时意识形态还影响了我们对语域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交往范畴的内涵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对于什么是交往,学者们没有多大实质分歧,不过在具体认识和表述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1.交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与他人交换、交流物品、活动、信息、观念、情感等,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2.《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论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时,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说明了从性质上看,交往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物质、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它蕴含交往理性于其中,使互主体性得到彰显,为理解"实然"与"应然"这一经典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交往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可以使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已经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术语误读为"生产力",用强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来覆盖和遮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澄清误读和解蔽低估,是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思路反思和创新的前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闻 《东岳论丛》2011,32(4):66-68
哈贝马斯详尽研究了在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理性概念,认为实践理性开启了理性主宰社会整合、个人行动自律和人类自我立法时代。但实践理性忽视了话语的力量,没有注意到话语在行动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因此,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改造实践理性,以重建理性的语用学维度,恢复理性的话语力量。这样,交往理性就可以依据主体间的普遍同意,采用言语这种非强制性力量,为社会提供出理性整合的原则,以重建合理化的现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实践理性前进到交往理性,开掘出交往理性内蕴的话语力量,对于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和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现实境遇下,将动漫产业简单地视为"艺术行为"或"经济行为"都未必妥当.全球化背景下的动漫产业发展,既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和互补,又受制于全球化文化扩张.在动漫产业领域,"话语霸权"因世界性的市场竞争而产生,同时对动漫产业"话语霸权"的警惕和反抗也由此而来.动漫产业的世界性竞争和"话语霸权"不再以明显的意识形态来演进,而是通过更为隐蔽的亚意识形态来推广.动漫产业中的亚意识形态,主要以审美方式作为其表述形式.同时,"资本-国家"通过文化政策,推动动漫产业中审美背后的亚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对此,不能简单地排斥和取消动漫产业的国际间交融和竞争,而应合理借鉴外来文化观念、适度利用跨国文化资本、挖掘与传承本土文化,这是保证全球化语境下动漫产业既具有世界竞争性,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对其庞大理论体系的系统概括和总结。剖析其核心概念"交往行动"的实际内涵,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哈贝马斯的整个理论体系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所包含的交往主体、交往背景知识、交往媒介、交往目的及交往合理性五个方面入手,展开对其"交往行动"概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中性的含义.本文试图分析隐喻的社会建构性,即剥开其意识形态的内核,并结合博克的"戏剧观"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加以推动阐明.隐喻的意识形态性为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可以推动批评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5.
行为是已经完成的行动,行动则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行为。传统行为理论具有静态性、单主体性和不连贯的意志性,现代行动理论则具有动态性与主体间性。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交往被归结到社会劳动之中。哈贝马斯对行为与行动进行了区分,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动具有意向性和主体间性,同时对马克思的交往观进行重构,提出以理解为旨向的交往行动理论,并为其在法律领域内的行动———商谈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可能性--从卢卡奇到拉克劳和穆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为线索,研究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对时代特征的理论把握和政治主体的自我理解.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是霸权在跨阶级的层面上的文化建构,拉克劳和穆菲强调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对自由浮动话语的政治联结,他们都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消极的虚假意识,把它视为政治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8):44-47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交往行为的合法化问题是哈贝马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根基,也是我们理解哈贝马斯本人思想的切入点。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的意识形态研究都把"意识形态"理解成是社会自我意识的形式,因而"意识形态"成为"认识"的产物.本文通过研究揭示出,如果我们把"意识形态"作为"认识"、或认识的结论来研究,意识形态研究就必然陷入困境.意识形态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形态",如果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获得正确的结论,我们必须首先重新认识我们的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本文尝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梅琼林 《学术研究》2006,(6):126-131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的快速发展,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行动与交往世界——虚拟世界。在这里符码和拟象的大量生成和复制,迅速覆盖了语言、话语的生成和表达,颠覆了传统的表征系统,构成了全新的经验领域。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本质仍然是交流、传递、交换和共享信息的行为和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