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一贯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于九月三日相继对德宣战。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并未真正交火,直到一九四○年五月,法西斯德国大举进犯法国,战争才正式展开。人们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年五月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争”时期。那么,英法对德宣战,有无其合理性?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战争”这一局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殊死搏斗。在战争中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两大阵营之间在战略配合协同作战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文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对法西斯两强德国和日本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论证了由于战略利益的分岐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德、日法西斯在战争的几个关键阶段均未能实现有效的配合作战,从而使法西斯迅速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客观上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渡过战争危机阶段并对德、日实施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无产阶级对于各国统治阶级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冒险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经认真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原则。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马克思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起草的两篇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光辉范例。90年代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恩格斯又先后写了《欧洲政局》、《为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及管子学派根据当时礼坏乐崩、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社会实情,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治国思想.<管子>认为德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包括礼、义、廉、耻、仁等众多道德范畴,又具有道德、品行、施惠于民等具体含义.<管子>对德、法两者关系的处理,既不像儒家那样重德轻法,也不像法家那样重法轻德,而是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思想.它既吸收了儒、法两家治世的长处,又克服了两家的短处,因此才有德法并重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第二国际的建立,开始于1889年巴黎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大会召开前,“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恩格斯领导法、德等国社会主义政党为在国际范围内击败英国工联、法国可能派等机会主义集团夺取国际工人运动领导权的企图,进行复杂而艰巨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斗争艺术和组织天才。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反对萨达姆战争的引人注目的后果中,有一项因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凸现出来:欧洲话题再次引起美国人的兴趣。在战争的前奏阶段,法德二国即显示前所未有的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敌意。美国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尤其是法国精心安排了一切阻止美国处置萨达姆的全球活动。而且,从战争结束之时起,法国就一直阻挠美国实行其对外政策——最近法国外交部长德维尔潘还去看望了阿拉  相似文献   

7.
虽然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散 ,但对战争及其对当今国际格局影响的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才刚刚开始。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伊战前后各主要施动者在“对伊制裁”立场上颠倒过来的原因、美英—法德观念差异和文化共有二重性对国际结构的意义、外生变量的俄罗斯身份认定对俄美关系的意义、“黑马”波兰权力和利益建构的特点等。最后指出了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建构主义分析的意义以及我国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析德、日两国对待战争问题上不同态度的原因;指出战后60年来,德、日两国对待战争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国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使它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成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非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场之一.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非洲人民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卷入了战争.东非、北非、法属西非、赤道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广大地区、都直接成为战场,特别是在英属索马里、意属东非和利比亚、埃及、法属突尼斯等地战争持久、战斗激烈.德、意法西斯国家和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双方投入兵力上百万,战争历时近三年(1940年6月—1943年5月).非洲人民为了反对法西斯的奴役和威胁,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我们描述了斯巴达与雅典两个强大城邦之间的战争。现代学者从古时伯罗奔尼撒战争总结出规律,并用"修昔底德陷阱"这概念来表述,一个强大的国家面对另一个迅速崛起的强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之间必有一战。本文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了研读,并结合当今中国与美国的国际关系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引言 1904—1905年,日本在英、美的唆使和帮助下,俄国在法,德的怂容和支持下,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陆军中有一个中级军官,其人资历、地位在军界虽然并不显赫,但却起了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后来以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闻名遐迩、三次出兵中国进行干涉、制造济南惨案、事涉炸死张作霖而被倒阁下台的田中义一。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英、法曾经与苏联交涉、谈判,希望苏联能够在东方牵制德国,对德作战,形成两面夹击德国的局面.“东方战线”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形成的.“东方战线”的含义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苏联出兵侵占西部邻国领土不应该被看成是建立“东方战线”.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5月 1日 ,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伊拉克战争取得胜利。由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后重建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战争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战争的缘起 ,美欧之间、美国与英、法、德、俄、中等大国之间和各大国在联合国中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的较量 ,战争的结局 ,伊拉克的重建 ,以及这一切所产生的强烈冲击和巨大影响 ,都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伊拉克战争及其战后重建 ,将使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政局、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产生冷战结束后最深刻的变化 ,也将使大国关系的发展出现新一轮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化必然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4.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成斯巴达式的"审慎"和"畏惧",并进而论述阿尔克比亚德的"恢复"、雅典式的"审慎"和"最佳政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构思新颖是《柏林之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善于选材,角度新巧。和《最后一课》一样,这个短篇也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以反映法国人民的苦难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作者写这个短篇的时候,普法战争刚刚过去不久。这是一场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虽然战争是由拿破仑三世与德皇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是自拿破仑三世率军投降,普军逼进法境,法国方面便转为  相似文献   

16.
一 二十世纪前半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曾发生过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希特勒一手策划和发动,这已经盖棺论定;战争责任归咎于德、日、意法西斯也为世人广泛共识。然而,发生于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应由谁来承担战争的主要罪责,首恶元凶是谁,却始终存在着争论,甚至是讳莫如深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这个问题本身是国际社会敏感的问题,令人望而却步以外,还有两个历史上的原因使人们尽量回避它。  相似文献   

17.
法、德、俄等欧洲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此现象引起了国际政治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美国部分学者依据所谓的“软”制衡理论,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阐释、分析这一现象,并得出这种反对具有“制衡”性质的结论。本文针对这一结论,仍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考察欧洲有关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一现象,但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反对不是制衡,而是传统的外交摩擦。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坚持不懈地研究战争和军事科学,把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军事领域,探索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不仅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对军事科学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近年来,人们对恩格斯著作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已经有了较多的研讨和评述。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来探讨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是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大战之一。史学界历来视之为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和希腊奴隶制社会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开始。据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亲身经历者、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和色诺芬的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一次军事行动,无疑是公元前415年6月至413年9月间雅典对西西里岛上以叙拉古为首的诸城邦所发动的远征。修昔底德曾这样描述雅典远征西西里之战:“他们(指雅典人)不知道他们现在所要进行的战争是和他们跟伯罗奔尼撒人所进行的战争几乎是同样巨大的规模。”“这次远征之所以这样著名的原因,不仅因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德”的功能及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德”是君主守国的根本、“德”是霸主主盟的关键、“德”是臣子保位的必备、“德”是战争获胜的利器、“德”是与“刑”并用的手段.这表明,“德”在当时主要是作为政治功利手段被对待的,至少在春秋晚期以前,“德”仍主要是政治概念,还不属于纯粹的个人道德修养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