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学者对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的论述,其缺失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立法体制”的含义必须根据“立法”和“体制”两词的含义进行界定。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权限的运行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立法主体多元、两级、多层次、多类别;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在横向权限划分上,实行权力机关至上模式,国家立法优位和行政立法从属,在纵向立法权限划分上,实行集权——分权模式,中央立法优越和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空间:在立法权限的运行上,奉守效力位阶原则,并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者对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的论述,其缺失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立法体制"的含义必须根据"立法"和"体制"两词的含义进行界定。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权限的运行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立法主体多元、两级、多层次、多类别;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在横向权限划分上,实行权力机关至上模式,国家立法优位和行政立法从属,在纵向立法权限划分上,实行集权——分权模式,中央立法优越和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空间:在立法权限的运行上,奉守效力位阶原则,并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论劳动法的利益保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法基于民法而超越民法 ,有其独特的利益保护结构。正视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失衡状态 ,国家通过制定强制性法律规范并且允许工会团体力量介入 ,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协调劳动关系 ,促进平等 ,追求实质性的公平 ,进而实现社会正义。为达这一目标 ,有必要增强劳动法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 ,笔者建议制定《劳动合同法》和《劳动监察法》。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法部门的法典形式,由于规制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也比较差,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完善我国劳动法的立法体系,应着重做好"进"和"退"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进"的方面,要进行包括《劳动基准法》、《就业促进法》、《集体合同法》、《劳动者薪酬保障法》等在内的单独立法;在"退"的方面,需要把社会保障法从劳动法体系中独立出去。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法体系已经运行了十几年,期间不乏修改与创新,但是劳动法的实施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去法学界多从微观的角度讨论劳动法的实施问题,现今试图从法律实施的宏观视域分析劳动法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和困境,从总体上把握劳动法实施手段和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使劳动法的实施更为和谐有效。  相似文献   

6.
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立法体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决定一国立法体制的因素是该国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由政体决定的各国横向立法权限划分的模式有立法机关优越、三机关平列制约、行政机关优越、立法机关至上等类型。由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的各国纵向立法权限划分的模式有中央完全集权、地方完全分权、分权———集权、集权———分权等类型。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的。《立法法》在遵循 1 982年宪法确立的立法体制框架不变的基础上 ,使我国立法体制在立法事项、授权立法和法律渊源等方面得到具体化、明晰化和定型化。其运行的总趋势将是 :横向立法权限将从行政机关向权力机关集中 ;纵向立法权限将从地方向中央集中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包括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和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其中,劳动法的调整机制主要是传统劳动法调整机制和人权法调整机制,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包括道德意识调整机制、传统习惯调整机制和社会舆论调整机制。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和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的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居于基础地位、属于基本保护机制,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居于辅助地位、属于辅助性保护机制;二者分工合作,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困境及其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管理体制是能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能源立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能源立法变革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管理中职能分散、各自为政、监督缺位、恶性竞争等问题。通过设立能源政策制定与协调机构、宏观管理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3个既分工又配合、层层细化的能源管理机构,整合我国的能源管理职能,形成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发展与体制资源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和重化工业化使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协调环境与发展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环境的复杂性与外在性决定了其的不可控性,因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实质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与调节人的行为,关键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良好的体制可以引导科技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降低协调的社会成本与矛盾,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生态体制资源,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是促进环境与发展协同共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法律数字化现象是一个长期未被理论法学界足够关注的重要命题。举凡法律文本,定然离不开数字。数字承载了法律的确定性特质、强化了法律的正义品格、降低了法律移植的难度,甚至部分法律规则还因可数字化程度高而获得普适性。然而,遍布于法律文本中的数字,也容易弱化法律的道德性、导致法律激励机制的扭曲与异化,过分依赖于数字还会强化"家长主义"立法倾向。法律数字化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法律工程学任务,需要区分公法规范与私法规范、程序性规范与实体性规范、行为模式要件与法律后果要件作不同侧重,并利用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分析工具,充分关照社会基础关系的动态特质,革新、改进数字在法律中的具体呈现形式。基于立法方法论视角重新认识法律数字化这一命题,或许可以成为化解制度痼疾、提升立法品质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传统的国际法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适应性的变革,国际法必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主权原则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呈现成文法化和刑事化趋势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工发展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短期启动经济,而不能长期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通过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善行政体制,加快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加快西部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3.
健全的劳动立法是将劳动力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劳动立法不甚完善的现状,必须完善劳动立法程序、完善劳动立法体系、健全劳动监察立法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具体阐述了新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特征,并从劳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完善、用工制度的规范、试用期的执行等方面,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从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 ,并且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保障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但由于其行政色彩过浓 ,加上强制管辖和一裁两审制的实行 ,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且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故应分步骤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应加强其独立性 ,其次是改变仲裁和仲裁机构的性质 ,最终实行向统一仲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详细阐明了确认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商品属性是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一致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前提。同时也认真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十多年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成就和经验,并为完善和充实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一次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人类的职旨与永恒追求。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我国立法制度革新的理论支撑。人本法律观的提出必将给我国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监督制度的革新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重视教师劳动 ,提高教育效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 ,一要合理确定教师的工作定额 ;二要扩大办学规模 ,发挥教师潜能 ;三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合理教师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9.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力图根据马克思“劳动”概念,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复杂劳动的重要形式,能够创造巨额的价值,应该重视对高级复杂劳动的研究,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国内学者赞同单轨制和赞同双轨制两类主要观点进行介绍、评析的基础上,主张改革存在明显缺陷的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构建"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双轨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