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探马赤军是从成吉思汗时代到世祖忽必烈创立元朝后,长期活跃在东起中国,西至伊朗的广泛地域上的一支军队。由于这支军队出现在历史上罕见的蒙古民族兴旺时期,加上它的活动频繁,以及“探马赤”的用字和读音的奇特,从而成了蒙古史研究者们所关心的课题。因此,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在自己的论文或资料注释中,总是要涉及到这个问题。护雅夫先生的《探马赤部族考序论》以及另外一篇论文,作为探马赤军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探马赤军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年前,我写过《元代的探马赤军》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1965年第六辑)。当时虽然引用了一些日本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囿于见闻,所知不多。近年来见到萩原淳平先生所著《木华黎国王手下探马赤军考》及其所引证的护雅夫的《探马赤部族考序  相似文献   

3.
回族大规模进入云南,始于元初,其先民来自中亚细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地。当时,蒙古贵族西征,中亚地区大量“回回人”被签发东来,编入“探马赤军”,投入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世祖忽必烈亲率这支大军强渡金沙江,征服了云南。从而使宋时列为化外的云南又纳入元帝国的版图。探马赤军奉命解甲归田,随地入社,不  相似文献   

4.
释“辽内四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史·营卫志》“部族”条记述辽国各部族情况之前,专设一项“辽内四部族”,其下仅列四部族之名: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这四部族不入于“太祖十八部”及“圣宗三十四部”①之列,显系与诸部族有别。那么,其区别何在?为何又冠以“辽内”之称?揭开其谜底,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作为一个游牧集团而四时迁徙的辽朝皇帝行宫部落的构成,从而也可使我们对《辽史·百官志》记载的内容产生若干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左、右翼军千户沿袭归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斯史家拉施特在《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中专节记载了蒙古军队的情况(以下简称《史集·军队节》),其中的左、右翼军为蒙古军的主力。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辑资料,参照《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部族志》。对两翼军千户的沿袭繁衍进行考述,不仅能够澄清一些史实,还可以进而探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后蒙古军的归属及其对政局和以后元朝军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史新编》《元史新编》为清代魏源所撰,共九十五卷。内本纪十四卷,列传四十二卷,表七卷,志三十二卷。《群盗》、《杆老》、们自逸》有目无文。史料据《元史》,兼采《元朝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和元人文集,对太祖至宪宗四朝的史实和元代西北地理沿革,作...  相似文献   

7.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诸军种之一。其性质和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那么,它在蒙古国初期的职司或原本作用是什么呢?对此,国内外史家看法不一。国内杨志玖先生和已故贾敬颜先生的见解,因影响较大,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 杨先生的观点,按笔者理解有二:其一,在《元朝秘史》(简称《秘史》)中阿勒斤赤  相似文献   

8.
11世纪上半叶,金山地区的部族活动情况与稍前时期相较,已有明显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如下事实上;原服属于回鹘、黠戛斯或因这些部族的强大而为人忽略的土著部族又活跃起来,在不同的史籍中留下其活动的记载。其中之一,便是唐代即已著名的拔悉密部。 关于唐代的拔悉密(拔悉密、拔悉弥),最基本的史料为《通典》卷200,《太平寰宇记》卷199,《新唐书》卷217,以及伯希和1283号敦煌藏文文书《北域诸君王统志》。对这  相似文献   

9.
青海回族武术马宏世居青海境内的回族群众历来喜爱武术,用它来保家卫国,强身健体,修炼意志,陶冶情躁,增进友谊,参加竞技和娱乐,在青海体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青海回族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东返时,有波斯和阿拉伯人被编为“探马赤军”...  相似文献   

10.
涉及蒙古祖先传说的前人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以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及韩儒林《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两篇文章尤为精要。14世纪伊利汗国官修《史集》作为元史主要文献之一,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史集》依据蒙古祖先传说交代了其诸部分类,尤其是其记载保留了大量可与《元秘史》《元史》等东方文献记载对勘的部族源流传说;同时《史集》为蒙古祖先传说提供了完整的解说构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爬梳《史集》成书以前涉及蒙古、突厥祖先传说的波斯及希伯来文献,试探《史集》所提供的文献、口传信息以外的线索,从另一层面进一步补充《史集》成书的背景轮廓。  相似文献   

11.
兀是我国中古时代后期,由兄弟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一个近百年历史的重要封建王朝。 明初所修《元史》一书,凡二百一十卷,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记载这一王朝兴亡过程的封建史书。但成书仓促,史料蒐集不周,且出众手,在编篡上谬误疏漏较多,问世后,明清两代乃至民国期间,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顾炎武、朱彝尊、钱大昕、赵翼、阮元等学者,都曾对它加以指摘。顾氏说“本纪有脱漏月者”;“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熔范。”朱氏说“其文芜,其体散,其人重复”;“至于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皆乘谬之甚者”。钱氏为清代最精博的学者,对元史研究下过很大的工夫,对《元史》深为不满,指出《元史》两开史局,合起来不过三百三十一天,“古今史成之速,无如《元史》者,而文之陋漏,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太祖诸弟止传其一,诸于亦传其一,太宗以后王子无一人立传者。本纪或一书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二传。宰相表有姓无名,诸王表或有封号无人名。此义例之显然者。且纰漏若此,固无暇论其文之工拙矣”!  相似文献   

12.
《元朝秘史》卷三第一二三节保存了帖木只(成吉思汗)第一次即蒙古本部汗位时,蒙古诸部贵族向他立下的誓辞。这个誓词在秘史第一七九节被再次重复。同一记载也见于波斯史料《史集》。此外,《元朝秘史》中尚保存着大量可以被认为属于誓辞的资料。在蒙古人收服了中亚和波斯以后,这种誓辞又以变化了的(因文字使用面更完善的)形式在有关畏兀儿史料和波斯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续前)王继光卷二西宁卫属(塞外四卫附)178族川藏族《明太祖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条载:“吐蕃诸部川藏邀阻乌思藏使者,掠其辎重,命邓愈为征西将军率兵讨之。”《明太祖实录》卷111洪武十年四月己酉:“命卫国公邓愈为征西将军,...  相似文献   

14.
《元史·氏族表》清代学者钱大听(1728—1804)根据(元史》、各地方志和私人文集编撰而成,是一部叙述有元一代蒙古、色目诸族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典籍。包括“蒙古表”、“色目表”。其中“色图表”里又有“回回表”,记述25个回回世家,其中补充列入《元支...  相似文献   

15.
柔然族与其他所有蒙古住民一样,是狩猎畜牧的民族。这一点可通过下述史料记载得到考证。“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啖雪,自然肥健。”(《宋书·索虏传》芮芮条)“芮芮逐水草……马畜丁肥。”(《南齐书·芮芮虏传》)可汗“阿那玻起而言曰:‘臣之先,逐草放牧,遂居漠北。’”(《魏书·蠕蠕传》)《魏书·蠕蠕传》在记载当时依存于阴山北麓的纥突邻部族的柔然部族的情形时说:“岁贡马畜貂(犭内)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这段记载不外乎说明,他们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游移于漠北与漠南之间,进行狩猎以及畜牧活动。此外,北魏尚书崔浩就柔然游牧的情形向北魏世祖这样说道:“漠北  相似文献   

16.
一在《隋书》卷八三《党项传》中记载有:“牧养犛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通典》卷一九○《党项》条云:“不知耕稼。……以犛牛、马、驴、羊、豕为食。”又说:“不事生产。好为窃盗。常相陵劫。”总之,除了谈隋、唐时代的唐古特原来过着游牧生活外,再没有谈别的。另外,从《通典》前述条中所传唐古特诸部族的人口:“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来看,在记述其人口数字时,特别使用了“骑”这个字眼,这与其说是表示  相似文献   

17.
记载明代广西壮族地区地理的志书,最早为《大明志》,此志于洪武三年敕修,今已失传。尔后,陈循等人又于景泰七年(1456年)纂编成《寰宇通志》,凡119卷。志中卷107至110为广西部分,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势、风俗、土产诸门,较全面地记载了壮族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至明英宗时,又命李贤等人修《大明一统志》。此书成于天顺五年(146  相似文献   

18.
清代对西北诸部族(汉文史籍称“西番”、“番族”)的统治,可以说是从年羹尧、岳钟琪率清军“平定”青海开始的,但西北诸部族在清初就开始了和清王朝的接触。《清史稿》、《循化志》都载撒拉族土司韩愈昌于清康熙年间归附了清朝,授都司职衔。接着,其子韩柄于雍正二年清军“平定”青海之际,随从清军赴卓子山“讨伐”番族,立战功,由于岳钟琪的奏请,于雍正七年(1729),让韩炳世袭土千户职。与此同时,韩大用也与韩柄同样的理由,授予世袭土千户。就此《循化志》是这样记述的:早先撒拉族由四房五族构  相似文献   

19.
论北魏部族的解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族解散令”是判定北魏王朝初期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所知,说明部族解散的资料有3条:(1)“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魏书》卷一一三,下同,不具书名)(2)“贺讷代人……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卷八三)(3)“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卷一○三)据此,此前不少学者论及过部族解散,其观点大致有二:鲜卑人的部族解散是部落组织的全面解体,并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