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海陆统筹与其它五个统筹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思维,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需要建立这种全面统筹的思维。在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依重海洋的今天,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实施海陆统筹战略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海陆统筹与其它五个统筹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体化关系。没有其它五个统筹,就谈不上海陆统筹;没有海陆统筹,其它五个统筹都会显得不完整。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木桶”。——海陆统筹与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城乡统筹,“三农”…  相似文献   

2.
杨建平 《社科纵横》2008,23(3):57-59
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政府更多的引导和支持.落后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应该采取"城乡并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做大做强经济基础,扶持产业成长;另一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和开辟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3.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浙江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是,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二元化突出、城乡社会保障、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市民化还存在很多障碍,社会整合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制约.因此,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机制、协调好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整治是有效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文章试图在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指引下,通过介绍德国、荷兰、日本和韩国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历程及成功经验,分析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形势下,通过搭建“三生”平台、加快“三化”进程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描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并且分析县域医疗卫生改革与城乡统筹理论的相互作用机制,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说明城乡统筹在改革中的初级经验与成效,既有利于我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对策研究,也丰富了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整体上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核心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全局;要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之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何飞云 《探求》2006,(Z1):59-6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在我国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其根本就是通过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最终逐步实现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质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推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各地也进行各具特色的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支配下 ,甘肃省城乡经济关联度低 ,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负集聚效应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慢 ,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 ,应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经验 ,推动城乡产业战略转型 ,改进资源型工业城市的负集聚效应 ;应处理好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应结合县级行政区划改革 ,以县域工业化为重点 ,以工业资本和模式改造农业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唐本开 《创新》2009,3(2):58-60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加快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国华 《社会工作》2010,(23):27-28
近年来,江西省丰城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推进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2009年,丰城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4):61-67
能源富集区城乡关系特殊,城乡统筹的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均不同于其他地区。当前,能源富集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实质,是依托能源矿产收益谋划和建设了一个庞大的城镇体系并以此为载体进行各类惠农支出,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分离,政府过多参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活动,使能源富集区在城乡统筹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深陷资源诅咒。要实现能源富集区城乡统筹发展,政府首先要强化在防止"荷兰病"方面的宏观管理职能,其次要着力探索能源富集区的"产城一体"、"产城共融"发展模式,最后要设法激活市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要素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21,36(1):69-72
甘肃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地位重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文化保护弘扬示范区、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试验区。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甘肃要把握好新时代、新格局中的新环境、新任务,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抓好水源涵养、生态产业、城乡融合、文化传承和法治保障五个着力点,奏响黄河大合唱的"甘肃乐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城镇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中坚持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进一步重视公共政策创新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同步解决好"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明确政府责任至关重要.应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权"与"放权"的关系,并重视政府的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的北京,要想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得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还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创新政绩考核机制;此外,还需要重新审视、调整市场经济体制下涉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以及必须辩证地看待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6.
"加快城镇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阶段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实完成新型工业化模式多重任务,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形势下要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新时期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水平的重大任务.因此,如何解析党建的社会化趋势,正确认知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并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核心任务。但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格局依然延续,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有所固化。如何制订一个切时可行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万庆良 《探求》2010,(5):4-15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国家兴衰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广州近年来为改善民生做了大量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前突出抓好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就业稳定增长、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等九方面工作。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统筹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统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  相似文献   

20.
"软力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力量"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后,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理论界、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对"软力量"的概念从国际政治学、文化战略和媒体的角度具有不同的认识,尤其是存在着中西差异.对"软力量"的核心问题有三种认识,即文化力、政治力、文化软实力渗透于硬实力之中.尽管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甚至提出质疑,但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力量"的作用在于:能提高一国的国际地位;能消除国外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政策目标,达到不战而胜;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其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快我国"软力量"建设应采取的举措为: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