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比喻和比拟常常连用,通常是比喻在前,比拟在后,如:“我的意识忽然化作一缕轻云,飞出窗外;飘得老远老远……”(蒋子龙《收审记》,《花城》1986年5期)“意识化作轻云”是暗喻,而后面的“飞”“飘”则是把抽象的“意识”当作能飞能飘的具体事物来写,运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例中比喻的管界只到“轻云”处为止,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飞出”以后当属比拟的范围,因此这类修辞现象是比喻和比拟两类辞格的连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类修辞现象简称为喻拟连用,并将其中比喻本体记为A,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修辞学中,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近而又不相同的辞格。唯其相近,便易混淆,唯其不同,便必分别。长期以来,在报刊上和课堂上,比喻经常被说戊比拟,比拟也时而被当成比喻,便是讨论修辞的文章、专著,将两者混淆的也不少见。请看下面几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拟词的功能差异从比拟辞格中分化出量词性比拟,并借引搭配意义、可能世界理论从语义、逻辑两方面解释了其构成基础,最后对先贤们提出的拟形说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拟形说从逻辑上讲缺少与拟人拟物形成对立的基础,也不利于体现比拟修辞的真正修辞价值,如果从拟词的功能角度对此类辞格进行重新定位,则有利于我们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比拟进行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4.
怎样辨析比喻、比拟和借代这三种修辞格呢?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着眼于句子的外部特征,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拟容切象手段,人们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刘勰、陈骙、陈望道、张弓诸家,采用词章学、语言学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比喻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当前有的同志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开拓了比喻研究的新天地。诚然,这些研究工作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语言学等方法的局限性又妨碍着人们对比喻作出更加深刻和透辟的解说。本文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比喻进行一番探索,尚祈诸位指正。  相似文献   

6.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7.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10.
比拟辨析     
比拟是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格,这里从比拟的定义及特征、比拟的分类(拟人和拟物)、运用比拟的效果、比拟的运用、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五个方面对比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让读者对比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一辞格.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恰当的运用比喻,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题。声乐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训练“打开口腔”。一般人在张大嘴打开口腔时下巴容易用力,而在声乐教学中的打开口腔练习,下巴是要求放松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下巴放松的基础上打开口腔呢?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啃苹果”,即想象中将又大又红的苹果挂在C巴的上方,那又甜又脆的苹果使人垂涎欲滴,至使吃苹果的人非常兴奋地放松(这正是歌唱发声时所需要的内心状态);由于苹果是挂在嘴巴上方,所以…  相似文献   

12.
对中学语文通用课本高三册中《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所援引的“滥竽充数”的故事,八一年的《教学参考资料》谓之为“类比论证”,八二年的《教学参考书》谓之为“比喻论证”。这个称谓的改变,说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容易混淆,因而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 比喻论证,就是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和道理作比喻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如,战国末期纵横家苏代在说服赵王不要伐燕时就使用比喻论证。苏代巧妙地把赵侵燕、“燕赵久相支”,比作“鹬蚌相争”“两者不肯相舍”;把秦比作渔父,“渔者得而並禽之”,从而说明,赵如看不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是秦国,而与燕互相攻打,不但于燕赵两国不利,而且会给秦造成可乘之机,最后燕赵两国都有被秦灭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比拟辨析     
比拟是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格,这里从比拟的定义及特征、比拟的分类(拟人和拟物)、运用比拟的效果、比拟的运用、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五个方面对比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让读者对比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一辞格。  相似文献   

14.
藏文修辞学是融修辞学与诗学为一体的具有独立体系的文艺理论.它是藏语言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藏文修辞学,对丰富和发展汉文修辞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藏文修辞学成为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体系,是从十三世纪翻译吸收了古印度《诗镜》以后开始形成的。该世纪初,萨迦派大学者贡坚噶参在《学者入门》中最早将《诗镜》的有关内容作了介绍,兹后到十三世纪后期,大译师雄敦·多吉坚参将《诗镜》全文译出,自此以后《诗镜》即成为藏族诗学和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写作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经过藏族  相似文献   

15.
谈比拟     
一从各家的论述谈起比拟这种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是文苑中的奇花异葩,久盛不凋。不过,由于它和比喻有许多相通处,自古至今,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分野,学术界尚未阐述并划分得十分清楚。《文心雕龙》便把“比、拟、喻、譬、方”作为同一意义用。其《比兴》篇上说:“且何谓‘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物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  相似文献   

16.
外号,又叫绰号,是正名之外的代名。不说某人的正名,而借用其外号来替代,多有诙谐逗趣之效.大凡外号的产生,必都名出有因——无不与所代之人有一定关系。请看:《林海雪原》里,国民党匪旅长崔老三的副官刘维山面部有一特征—右腮上长着一撮毛,这“一撮毛”后来就成了刘维山的外号;《暴风骤雨》中,贫苦农民李发的代名是“李毛驴”,因为他只有两头赖以为生的毛驴;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运用《易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对比喻修辞进行剖析,将比喻按修辞效果分为效果具体明确的比喻和效果抽象含蓄的比喻两类,分析说明取象思维是比喻的内在机制,从而证明比喻的思维支点即是取象思维。并且同中求异,进一步分析二者在所属范畴、所选物象、运用方式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8.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9.
20.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