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谐就是人们对因人之所为的客观关系的正价值之体验和感受。和谐社会就是指它的有机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给予社会主体——人的一种正价值之体验和感受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矛盾统一体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冲突被限制在自然、社会、人的主观世界的承载限度内的社会;是和谐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利益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新颖的社会课题。本文从"和谐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与和谐社会相关的几对矛盾,为清辨观点、理顺认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袁强亮 《金陵瞭望》2007,(22):19-20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确立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辨证的“和谐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哲学思考,用唯物辨证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内提出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则大力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此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在21世纪初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崭新范畴,从而也为我们确立富有时代内涵的进步和平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哲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既建立在我国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厚理论基础之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涉及了诸多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中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激发活力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正义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和为贵"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发生了由批判到建设的转换,"构建和谐社会"是宣示这种转换的方向性口号.从发生这种转换的基本历史经验出发,人们能进而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适应,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平均价值和奖励价值之间矛盾的能动驾驭.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是唯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作为异质于日常意识、经验科学、形式逻辑等的思维方式是惟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无限性思维超越有限知性思维方式切中哲学本质,满足人“形而上学的本能”诉求;辩证法把由知性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视作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即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既区别又联系起来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倡导哲学“对话”的当代实践主题氛围中,辩证法是时代精神变化的理论自觉,它内在地要求一种新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0.
论布尔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存心态"是布尔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的关键概念,它并不是"习惯"或"习性",而是与社会结构共时并存、并同时内外双向交错运作的行动者之"秉性系统".因此,它不只是行动者内心深处"内在化"和被结构化的主观心理状态,而且,它既积累着行动者的历史经验和凝缩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又不断地向客观世界实现"外在化"和结构化.成为建构社会存在条件的"生成性原则"和区分化原则.由此可见,"生存心态"典型地表现了布尔迪厄对"主客体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批判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维度讲,和谐指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关系,也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指社会共同体内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由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和自然的矛盾性存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对和谐社会与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创造活力的丰富与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协调、和谐的条件,是人类得以生生日新的基础,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员的创造活力,坚持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1](P19)  相似文献   

13.
在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的体现,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需求,并将反作用于社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中国和合哲学的继承和升华,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与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演变依据、实质与内涵及可能性等问题,以期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坚定我们的信念,为实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总体,从而为总体注入一种内在动力,使总体从一种静止的封闭状态转化为一种动态的开放状态。马克思将社会历史过程看作总体,从而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总体的根本含义是和谐,是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闻有差别的同一。我国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正是意味着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差别的同一,是它们共同构成的总体社会。  相似文献   

16.
"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是技术社会需要关注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处理和解决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社会的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对立和争论。文章对这二种理论分别进行了哲学的解读,并分析和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要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视角阐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这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考验,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决定》的内涵,就有必要从和谐社会的哲学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和谐社会这一问题,从人与自然关系、人际关系、人与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