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按其获取收入的方式可分为工资劳动者与非工资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又可分为在企业工作的工资劳动者(简称企业劳动者)与在事业、机关工作的工资劳动者(简称事业劳动者)。随着国家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新体制的形成,企业劳动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分配与计划经济工资分配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许多方面有着重大区别的经济。其中在劳动工资分配方面的重要区别之一是 ,计划经济否定劳动力市场 ,否定市场配置劳动力 ;第二个重要区别是 ,计划经济否定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 ,把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 ;第三个重要区别是 ,计划经济只承认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 ,不承认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 ;第四个重要区别是 ,计划经济主张大体平均的公平分配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主张“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是一种强调激励功能为主的分配。因此 ,必须…  相似文献   

3.
4.
一、特区工资分配体制的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在创办初期,基本上沿用的是内地的高度集中的工资分配体制。随着不断增多的外商到特区投资办厂,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工资分配形式,而且,原有的分配体制已经愈来愈不适应特区的经济发展了。1982年开始,深圳特区的一些合资企业采用了新的工资形式。1983年,特区九个国营企业和一些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了工资改革。到目前为止,不仅国营和集体企业,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进行了工资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具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指出,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而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模式以来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其过程图示即为;a,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主体十多种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精辟的理论概括,既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真实反映,又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劳动就业与工资分配体制也有个市场化改革的问题需要研究.对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势必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工资改革,实质是按照工资决定市场化要求对工资模式的重塑。工资模式,则包容了工资分配的主要机制和基本规则。要顺利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不可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工资模式进行认真研究。一企业分配的目标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节劳动力市场;企业决定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在苏东痛失社会主义成果并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之时,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却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为什么中国在历经二十年曲折坎坷的道路之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有邓小平的理论指导。这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已出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形式有按劳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和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将会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10.
按资分配,是资产所有者通过向生产者提供资产,使从新增价值中分解出的资产占用费变为资产所有者的资产收益的过程。由于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对按资分配存在若干不确切的见解,就有必要讨论一下按资分配的功能以及它与社会主义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收入形式,如利息、股金分红、“大包干”后的收入、工资、奖金等。其中有些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形式,是按劳分配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有些则并非如此。在私有制经济中,完全是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在起作用。在公有制经济中,主要是按劳分配规律发挥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的作用。有关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些问题无需多论,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生产条件分配规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工资模式的考察在改革中,我们推出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一种收入分配形式。这种收入分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试点企业和这些企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比较正常地发挥了工资的刺激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但是,国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工具书,说法不尽一致,但对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所作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都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为前提,肯定社会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这种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在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出现反复与曲折中,都有一个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正确地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便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则舍造成各种失误和挫折。因此,研究社会主义的模式,无论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凡是具备一定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酝酿和形成,几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同时发生的。从16世纪以莫尔为代表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开始,经过17、18  相似文献   

15.
(一)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必然要引发人们对企业工资改革目标模式的思考。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时,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目标模式的研究已经较早地取得了重大成果。1986年上海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企业自主,国家征税”的模式,向着工资改革的目标跨近了一大步,对当时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工资改革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全国劳动工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集思广益,充实丰富,终于取得了全国性的共识——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企业自主分配,国家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现在,受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制约,1986年提出的工资改革目标也就凸显出某些缺陷来了,有必要作出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提到如此高度,是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结论,是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表现,也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标志。它标志着我国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新的飞跃,具有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工资立法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资立法原则,是完善工资立法,发挥其规范、保障功能的关键之所在。确立我国工资立法原则,必须把握我国现阶段工资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地位。同时应使之符合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体现和反映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精神。我国工资立法应确立和贯彻四项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水准提高原则、工资保障原则、权限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 工资,从表面上看是属于消费范畴,因为从一个简单的生产过程来看,是“先生产,后消费”,工资问题的确只限于消费以内。但是,如果从再生产过程来看,下一个生产过程却是以上一个生产过程的消费为起点,因而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其消费是否能逼近于它的“边际效益”(即一定量的社会财富在消费中达到了它的最大社会效应),将对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关键是从什么角度,采取什么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其次社会大系统是由诸多的子系统所组成,而这诸多的子系统又是由无数的孙系统所组成,依  相似文献   

19.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是发动、组织与率领群众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指挥部,是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所以,如何配备领导班子,日益成为一门具有严密科学性和高超艺术性的学问。我们把具有各种不同专长的成员,组织成人人都能发挥才干,又能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合理地配备高效能的领导班子,是提高领导班子统率全面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标准不能仅仅从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活資料的分配方式等方面去考察,更为根本的是要从人这一社会主体的发展潜力和合理需求得以开发和满足的程度方面去考察。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含第一阶段)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的思想,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把“在公有制基础上人的需求和发展的至高无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真谛,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校正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