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人选唐诗"早已妇孺皆知,学界也有颇多研究。但"宋人选宋诗"则罕有人知,对其相关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提出"宋人选宋诗"之说,并对各种重要的"宋人选宋诗"与宋诗各体派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宋人选宋诗"是宋诗"体"与"派"凝定后的必然结果,同时"宋人选宋诗"也促进了宋诗"体"与"派"的形成发展并扩大了其社会影响,二者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3):105-111
王廷相作为明代前七子之一,在早年积极贯彻复古派的主张,诗文创作内容写实,风格刚健凌厉。然而到晚年,风格开始转向台阁体,与他早年反对台阁体柔靡文风的主张背道而驰。这由多种原因造成,仕宦经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年轻时供职科道,中年督导学政,晚年身居台阁,不同的仕宦经历密切地影响着王廷相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此外,其文风转变与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的转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宗族性特征,宗族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与其成员在科举、仕宦方面的成功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古代中国宗族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影响,能有效了解中国教育形态的变迁与成效.明清时期徽州在科举及仕宦方面成就显著,其宗族在对子弟科举、仕宦方面的奖掖形式及旌表方式经过年代的传承具有了风俗的特质,这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宗族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诸葛忆兵 《文史哲》2011,(4):121-129
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经历和体验的一个生活阶段,因此,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诸多生活形态便成为宋诗描写和表现的一大主题。宋人落第诗或是落第者自抒胸臆,或是他人安慰劝解,诗歌渲染上一层悲苦气氛,富有艺术感染力,是种种写科举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宋人落第诗最常见的劝慰方式是以山水风景、春日风光等自然景色相慰藉,劝慰落第者览景遣情,排解愁绪。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一种风貌:融情于景,蕴藉隽永。宋人落第诗大都择要叙说,点到为止,不发长篇议论,故多数落第诗篇幅短小。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又一风貌:短小精悍,语意深长。宋人落第诗的风格,以凄怨和悲愤两种情调为主。总之,宋人落第诗摆脱了"议论、才学、文字"的窠臼,面目清新,含蓄淡约,其诗风类似唐诗。  相似文献   

5.
(一)宋人“平淡”诗况是与梅尧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①的诗句是宋人“平淡”诗观中的经典表述。关于梅尧臣“平淡”诗风的主张和实践应从其与“西昆体”为代表的宋初诗风的比较中去把握。来人有一段关于梅尧臣诗歌地位的精辟之论:“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②这“古淡”是梅尧臣自己的主张,欧阳修有诗载:“子(梅尧臣)言古淡有其味,大羹岂须调以养。”③“方谈”也是其他诗人~致推尊的境界。如欧阳修认为“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④苏舜…  相似文献   

6.
有唐诗在前面,宋代诗人在创造宋诗新风貌的过程中,对唐代诗人进行了自觉的选择,他们经历了向白居易、贾岛、姚合、李商隐、李白、韩愈等人学习的过程。最后,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杜甫忠君、爱国、恤民的高尚情操为宋人所赞许;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杜甫在诗歌题材、艺术技巧上的创新为宋诗发展指明了方向,杜甫成为宋人学习的最高典范,这反映了宋代诗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明人贬宋诗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 :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将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 ;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 ,在具体对待唐宋诗的问题上 ,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 ,合则取 ,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8.
仕宦谪迁是随着社会政治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惩罚性的官职调配手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屡经更替,仕宦滴迁却一直沿用不废。明朝承袭了这一政治遗产,制造了大量的的滴迁故事。透视这些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故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品察中国封建历史艰涩,理解封建官场的进退、替换旋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古代土大夫  相似文献   

9.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阎福玲(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我们知道,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方法,改变了唐诗重情韵重兴象的风格特征而使宋诗具有重气格尚理趣的美学风范。因此,宋诗于赠答、怀古、写景、言志等抒情诗之外出现大量理趣诗,...  相似文献   

10.
刘克庄《后村诗话》里说:“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唯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显然,刘克庄是以欧阳修、尹洙和梅尧臣为宋初诗文革新不同方面的代表的.暂且撇开后村以学韩愈“以文为诗”非难欧诗不谈,其“本朝诗”之谓是有深刻含义的.首先,宋初诗歌创作跟唐代相比,显得零乱孱弱,缺少完整意义上的体格之变,到梅尧臣时,才开始唱出一代新声.其次,“本朝诗”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暗含着对于一代诗风的体认,亦即“本朝诗”的体格与前代诗歌尤其是唐诗判然有别.这样看来,刘克庄是把梅尧臣当作宋诗艺术风格的开创者的,即如许学夷所言“至梅尧臣,才力稍强,始欲自立门户,故多创为奇变.”但是,假如从宋初诗文革新的总体来看,欧阳修诗歌创作虽稍晚于梅,却更富实绩,并且欧诗的“奇变”到后来更是远远超过了梅诗.二人在宋诗初创的路途中颉颃而行,欧阳修从始至终对梅诗风格的发展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入的品评,这些品评一方面揭示着梅尧臣这位宋诗“开山祖师”诗风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欧阳修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对宋诗革新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审美特征的把握.这些内容表征着北宋诗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正海 《学术界》2012,(9):62-72,286
高丽与宋朝并存三百多年,其文学也深受宋代文学影响.就高丽汉诗而言,其对宋诗的接受,主要包括文本的接受、作家的接受以及诗学观点的接受等.通过梳理高丽诗人阅读的宋人诗集,分析他们对宋诗接受的方式,并深入了解宋代诗学观念对高丽汉诗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高丽汉诗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
聂巧平 《学术研究》2000,(9):110-115
本文对两宋杜诗的研究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宋代杜诗学兴盛的原因及其阶段性的特点,探讨了宋诗的特质在其形成过程中对杜诗研究的影响,进而揭示出宋人对杜甫诗歌典范意义的论述与宋诗的建设同步发展及其并行互动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众多的以科举起家、延续数代长盛不衰的仕宦家族,这些家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地方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仕宦家族兴盛与其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明清山东仕宦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今天仍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值得人们去总结研究并加以宣传借鉴。  相似文献   

14.
欧梅诗派指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一个诗歌流派。在其形成、发展、鼎盛、蜕变的40年历程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诗歌主张、大体一致的艺术风貌,自宋以来,论诗者多以欧梅、苏梅并称,实已具备诗歌流派品质。其诗学主张和创作实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宋诗散文化、好议论、讲才学与重格力的特色和审美追求,使宋诗一代面目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顺 《学术论坛》2004,(1):142-145
"以韵相挑,示才过人"的竞争心理和相互学习、相互追慕的崇拜心理,决定了欧阳修与梅尧臣唱和诗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上创新求奇的创作动机。欧梅唱和双方的互动效应和运行机制成为宋诗新质生成的重要内驱力,导引着宋诗向重议论、讲才学、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诗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宋诗”。认为“宋诗”作为一种与“唐诗”相对的诗学范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宋诗的艺术追求,就是以字面、音节、句法、结构等诗学要素为手段,藉以呈现宋人挺然不群的人格意志,力反庸俗乡愿的个性追求,以及处于衰世、逆境下偃蹇横放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7.
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宏观上,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这意味着,虽然宋人诗观远非平淡之说所能尽,但平淡诗观却不能不处于宋人诗说之重心。不仅如此,既然是成熟的理论自觉,就不能不具有以下两种特性:首先,它兼有对宋诗实践的指导性和超越性,唯其如此,宋诗之进境于平淡理想者固属当然,而宋诗之未能如此甚至与此相违者也不难理解,换言之,宋人平淡诗观与宋诗平淡美境,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它具有对相关的艺术现象和文化思潮的含纳性,唯其如此,对宋人平淡诗观之特殊指向与内蕴的探究,必将是一种多维视野之透视的汇聚,并且只有辩证的思维理性才能把握其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8.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歌感喟人生的哲理特征张尹炫(韩国)宋诗紧承唐诗而来,因为有唐诗这样一座巍峨的高峰耸立在前,无形中给宋人的超越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在这种尴尬处境中,穷理尽性的时代思潮为宋诗别开生面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苏轼浸润于时代文化的思辨风潮,感应着宋诗理性化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仕宦题材小说的官民关系包含有不同层次的多种形态:理想形态是爱民清官之美政,其中寄寓了士林与民众企盼官清民安的美政理想;扭曲形态是害民贪官之恶政;官场常态是误民庸官之失职,其中又含形异而质同的两种类型:一是不谋其政的误民者,二是好烦其令的扰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