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2.
此题不确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二期(总六期)所载王尧东同志所注鲁迅致许广平三封书信和谢德铣等注鲁迅致许寿裳的书信,总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似乎不妥。鲁迅致许寿裳的,可以标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鲁迅致许广平的三封信,注释者在注文里已注明辑录自《鲁迅手稿全集》,而此  相似文献   

3.
《世界革命运动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月刊第5号(1926年7月25日)———“世界革命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在《年表》末尾注:“原载《新青年》月刊1926年5月25日第4号”,误。《年表》在《新青年》月刊发表时,文尾署“一九二六年,五月”,所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题下署“一九二六年五月”。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书也都记之于1926年5月。《年表》共分八个部分(或八章),前七个部分记述世界革命运动,第八部分记…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对于孙中山的事迹记述甚详,不过略有遗漏。读《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其中所收廖仲恺和沈定一致胡适的几封信,亦记有孙中山的言行,根据该年谱的凡例,似应补入以下这些材料:1.1919年6月上旬,孙中山嘱廖仲恺把《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一书五册寄给胡适,并约请胡适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此书作评论。〔见1919年7月11日廖仲恺致胡适信:“前月承孙先生命,寄上新版书五本。……孙先生拟烦先生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于此书内容一为批评,……”〕案:《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于1919年6月5日由上海强华书局出版,廖信中所说新版书当系此。2.1919年6月中旬,有人闻陈独秀和胡适(系误传)被捕,要求孙中山打电报营救,孙中山说:“你们要我发电给谁?”稍后(8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时,对许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得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  相似文献   

5.
道安:(见鲁迅书信集上卷266页《致许寿裳》) “道安”者,非一般之问候语。在鲁迅的上千封书信中仅见用于致许寿裳和蔡元培、黎烈文等少数几个人。“道”为“道士”的简称,“道士”旧时泛称有道之士。春秋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将欲无陵,固守一德”的话。又“道山”犹言“儒林”“文苑”旧指文人聚集的地方。语出《后汉书·窦书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来山。再见“道心”发于义理之心,对人心而言。《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海鲁迅纪念馆征集到柔石烈士致同学陈昌标的七封书信。这七封书信,经三十余年的保藏,由陈的家属转托巴金同志捐赠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同志们知道我在收集与研究柔石烈士的作品,约我一看。七封书信都未署具体年份,有的信末连具体的发信日期也没有。现经笔者就柔石烈士日记和其他手稿中事迹核实,鉴定其写作年月,并按七封书信写作先后加以编号,依次介绍其内容,以供关心收集柔石烈士遗物及研究柔石创作思想发展的同志们参考。编号[一] 信末署“六月三日”者,为1923年6月3日所写。当时柔石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已经毕业考试完毕,留  相似文献   

7.
许广平在《鲁迅年谱的经过》(见《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九期,一九四○年九月出版)一文中曾说:《鲁迅年谱》是“三个人执笔,许先生总其成”。她引用了许寿裳给她的一封信:“年谱第一段(自一岁至二十八岁即至一九○九年)已由岂明兄[按:即周作人]编来,……第二段(一九○九一一九二二)[按:“二二”疑为“二五”]由裳动手,……至于民十五(一九二六—一九三六)至逝世十年间,则请弟代续,将来署名仍用裳名可也。”就是说,《年谱》中一九二六—一九三六年部分,许寿裳请许广平执笔。这部分也的确为许广平所写。许广平在文中曾提及许寿裳把《年谱》的第一、二两部分寄给她看,并把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鲁迅为了营救许钦文的第二次被捕,曾于1933年8月20日致函挚友许寿裳,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钦文一事已了,而另一事又发生,似有仇 家,必欲苦之而后快者,新闻上记事简略,殊 难知其内情,真是无法。蔡公生病,不能相凟, 但未知公侠有法可想否? 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12卷“书信”第216页注②中,关于“钦文一事已了,而另一事又发生”注作:“钦文一事,参看320302信注④。另一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在《齐鲁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读郭沫若书信小札》一文,其中对郭老致王冶秋同志十封书信的作年考证有误,兹作如下补正。八月四日信云:“弟因受暑伤风,自二十五日起即发烧,高时至38°1,但幸于三十日晨即已退烧矣。天官府四号房太热,不能住,已于三十日下乡,来赖家桥暂避”。查《沫若文集》第十五卷《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一文,其中也说:“一九四三年的七月……那年有所谓‘热气团’通过重庆,我从七月二十六日起便中暑发烧,一直到二十九日正午‘热气团’过了,我的烧才退了。三十日挈眷下乡,移住赖家桥。”可见该信写于一九四三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青年》最早发表的新诗,现有的一些现代文学史及论文中,一般都沿用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的说法:《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因此往往把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三巨头”的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始作,新近出版的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也是如此以为,而且特地作了这样的说明:“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4期上虽已有  相似文献   

11.
《药》试析     
一《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现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这篇小说以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杀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一九○七年至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把侵略魔爪伸进中国,清朝统治者则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地剥削、愚弄和镇压人民群众,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但是,中华民族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对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  相似文献   

12.
曹靖华是鲁迅后期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仅从《鲁迅日记》有记载的交往,就达二百九十余次,鲁迅给曹靖华的书信,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有一百二十四封。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鲁迅对曹靖华的别称并不算多,一般只知道曾用过亚丹、联亚、郑汝珍。联亚是曹靖华  相似文献   

13.
龙州青年刘浪,是大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题为《囚心》的新诗。全诗六段五十四行。一九二八年出狱后将这首署名“浪人”的诗寄给鲁迅。不久,全诗发表在当时由鲁迅主编的《语丝》杂志第四卷第四十九期上(1928年12月17日出版),并给作者寄了约五、六元稿费和一本《语丝》杂志。《囚心》一诗无情地暴露了在那“铸造冷酷人生的艺宫”、“扼窒生命巨流的荆丛”里,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新青年》第7卷第2号 1920年1月1日按:诸家目录著录皆同。《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李大钊《星期评论》第31期 1920年1月4日按:《张传》未著录年代日期,另又著录一题为“《美州的新村运动》《人道月刊》第2期1920年”。《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在1915年被袁世凯幽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曾书赠鲁迅字幅一条,此事在该年6月17日的《鲁迅日记》亦有所记载:“下午许季市(寿裳)来,并持来章师(太炎)书一幅,自所写与”。最早披露此条字幅内容的,大概是黄裳同志所著《锦帆集外》中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一文。摘录如下:“许(广平)先生又拿出两卷字画来。……最大的一张是中堂,厚纸,章太炎先生所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杜谷满谷,杜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上属‘书赠豫才’,下题‘章炳麟’”。据笔者查阅郭庆藩编《庄子集释·天  相似文献   

18.
人们研究鲁迅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最早见诸文字的评论,大约是吴虞读了《狂人日记》后写的《吃人与礼教》(1919年11月《新青年》六卷六号)。他说:“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他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正确认识与评论鲁迅作品的第一人。不过,吴虞的评论,主要不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是借鲁迅的《狂人日记》来批兴封建礼教的。真正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评论鲁迅作品的是从沈雁冰开始。1921年,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八号上,以“郎损”的笔名发表了《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的评论文章。他不仅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出版的《现代》杂志二卷二期“社中日记”栏内,登载了如下文字: 十月二十四日郁达夫先生自杭州来信,说为《现代》新作《迟桂花》一篇,已寄沪寓。即晚便到赫德路郁宅去取了来。郁夫人并示以达夫家书,关于此作,有语云:“这一回的一篇没有一段败笔,我很得意。”据查,“社中日记”一栏,是《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先生为反映每期稿件编排情况特意设立的栏目,相当于现在刊物上的“编者的话。”这一条史料  相似文献   

20.
拙作《鲁迅集外佚简一封》在本刊今年第四期发表后,承一位同志见示,《作家书简》影印的鲁迅书简十封,已有几封先刊于《宇宙风》乙刊一卷一期。经查对,《宇宙风》乙刊(以下简称“乙刊”)所载为十封,有六封与《作家书简》(以下有时简称合集,盖系书简合集)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