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小说由隋唐至明中叶呈现出两支发展流向:文言笔记小说和通俗说话小说.后者又分讲史长篇和话本短篇.文言笔记小说端倪自汉晋始,连绵不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蒲松龄、纪昀.而唐以来的长短篇小说形式首先是在民间通俗文学中酝酿发展.至明中叶以后,文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民间通俗文学中的小说样式,由集体创作的长篇讲史体而至个人创制的另一类长篇,即如《金瓶梅》、《红楼梦》,由短篇话本则演绛创造了拟话本.于是,在小说领域内,雅文学在文言笔记小说的继续发展之外,又增添了长篇体式和新的白话短篇形式,由此而丰富了整个中国古典小说的样式.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局面,从而为明清小说大兴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程式化作为一种伴随白话小说文体日臻成熟而出现的现象,在白话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但它历来颇受诟病。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程式化现象与人的基本认知需求有着紧密联系,它既能传达白话小说作者特定的意图,指导创作符合读者期望视野的作品,又能充当读者的认知引导,减轻其认知负荷。从白话小说产生、发展、成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程式化现象是与白话小说创作、接受、传播相适应的表达形式,它的存在对白话小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锁链.它的繁荣期出现在南来至元代.也正因此,学者们以往塞本忽略了对北来的“说话”和话本发展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的“说话”至北来时代已十分兴盛,并且分为讲史、说三分、五代史、说诨话和小说等科目;同时列举《梁公九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例,对北宋话本作了初步的探讨;作者指出,北宋的“说话”和话本是宋元话本繁荣期前的准备和蓄势,在它走向颠峰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之一,为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与胡适共倡白话文运动;身体力行撰写白话诗篇;激情满怀配曲白话新诗;活泼生动翻译白话作品;翻译表演戏剧白话作品。赵元任先生早年为推广白话文运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语文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五四"白话文传播问题,研究者往往受到新青年派白话启蒙叙事框架的影响,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文化学者如何倡导、发起白话文运动的问题上,而对于政府权力的正面介入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将其置于白话传播的对立面。其实,白话文的传播上挂政治,下连教育,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运行机制,不但有在野知识分子的鼓吹,也有政府制度化、组织化的推广。在野的新青年派倡导白话文运动注重的是白话民主的启蒙诉求,而北洋政府的制度化推动白话文传播则源于"强南就北"的语言统一配合政治统一的政治策略。虽然朝野势力对白话文传播有着不同的诉求与打造,但双方的颉颃互动却共同造就了"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8.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胡适的方法论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胡适的方法论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李振纲作为渊博而敏锐的学者,胡适在现代文化学术史上占据着这样显赫的地位;他“第一个提出用白话取代文言,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开展。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推动了现代新诗的诞生。第一个编写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始于鲁迅之手,又在其手中成熟。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和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鲁迅小说叙述层次的多维性,叙述角度的灵活性,叙述语言的含混性是其小说叙事艺术的显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叙事艺术也增加了其小说表达上丰富的审美含蕴。  相似文献   

11.
<正> 过去人们承认清末民初小说在思想上有新内容,而否认其艺术上有新形式,认为它也是“旧瓶装新酒”。这种看法,未免片面。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清末民初小说在艺术上毕竟也发生了变化;它虽然幼稚、粗糙,但在近代化道路上终是跨出了一大步。而这种艺术上的变新与吸取外国小说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它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外国小说的译入,导致了对章回体的突破与新体短篇小说的产生。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由讲史说话发展而来。一部长篇作品被分成若干回。每一回有一个概括内容的回目,开头结尾都引用诗词,全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保留了“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人的口吻。这种形式被称为章回体。应该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的著名艺人及代表作品,分析了如《五代史平话》、《问答录》等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走向,指出它和小说、说铁骑儿话本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在我国小说发展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现在就记忆所及,可以举出文、史、哲及政治等方面的几个例子.(1)关于文学方面的辩论:首有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辩论.白话文,中国原来就有,流行的章回体小说及农民中戏剧唱本,多是用白话文写的.不过五四以前不久,又有人特别强调要用白话写一切文章.当时北京的报章杂志发表的文章,多是白话文,如《晨报》附刊及《新青年》杂志,就是实例.其中发表文章者多北京大学教授.南京方面,有一种较大的杂志,名叫《学衡》,发表的文章全是古文;写文章的人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北京的白话文,南京的文言文,两相对峙,俨然唱对台戏.会作古文的林琴南,曾从英文中翻译过许多小说,都是  相似文献   

14.
在讲史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对同一段历史题材的文学演绎,因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主题,隋唐讲史小说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特征。《隋史遗文》把视线从帝王转移到乱世英雄,它叙述的中心由帝王将相置换成草莽英雄,使得长期流传的瓦岗寨英雄传奇故事有了一个鲜明独特的政治道德指向。究其要旨,是在宣扬英雄处于乱世要善于择主,不可拘于“从一而终”的名节观念。追溯《隋史遗文》的成书及成书后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勘察讲史类小说叙事模式、演义中心等的变化轨迹,也可由此考察一个特殊时期文人政治、文化心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构思周登扬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产生之前,我国小说已有长久的历史,不仅出现过唐人传奇那样成熟的文言小说,话本、拟话本白话小说也早过了花红时节,结出了一批丰硕的果实。如果说汉魏六朝的笔记小说构思还很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存在很多意象性人物名字,小说人物的姓名除了在作品中承担人物形象的符号作用外,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或者指示意义,这些意义一般是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或汉字的意义而生发出来的。这一类型人物多见于白话小说中的世情小说,他们一般充当的多为小说配角。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特征,是叙述者或作者直接介入作品的一种方式。小说中之所以出现意向性人物名字,汉字的独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胡适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诗派步大唐新诗创作,始于“五四”文学革命。首先提倡并创作新诗的,是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的胡适。他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后,紧接着在次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较之用白话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为早,因此...  相似文献   

18.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都令人敬重和怀念。——丁玲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白话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就在鲁迅发表他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的第二年,叶圣陶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后改为《一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两年之中共发表了二十个短篇,并以《隔膜》名篇,结集为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付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随着作者思想和技巧的不断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后来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运动超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关键是对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体认,从美学上论证了白话文用之于新文学的正当性,解决了新文学至关重要的语言选择难题。进而根据白话文的特点,为早期新文学设定了真实、抒情、个性等审美尺度,更新了文学的审美内涵。白话之美的观念有力反击了文言复古的主张,但也给早期新文学造成了语言自然主义、审美平均主义等局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就古典小说发展速度问题,笔者曾在几年前提出过一些看法(参见拙文《关于古典小说发展问题的思考》,载《文史哲》86年6期,以下简称《思考》),试图探索古典小说较古典诗歌成熟、繁荣迟缓的原因。后来,有的同志撰文商榷(见《文史哲》88年6期李镇川《也谈古典小说的发展速度》,以下简称《也谈》),促使笔者重新审视原作,进行必要的解释,也可算作是对前文的补充。 (一)关于“小说比诗歌更复杂”的问题《也谈》认为:“我国古典小说比诗歌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因为小说比诗歌更为复杂。”为了证明其合理性,又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简单的出现在前,复杂的出现在后;低级的在前,高级的在后”。因此,“诗歌和小说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