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民族和宗教问题,历来被人们视为比较复杂的问题。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一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变异,再一次反映了这种复杂性。 在卡力岗地区,有一部分回族群众,与我国其他地区回族群众迥然不同。他们使用着典型的藏语安多方言,保持着浓厚的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而又和其他回族人民一样,信奉着伊斯兰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正> 《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载了李耕砚、徐立奎二位同志的《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我们细读全文,不由疑窦层出,对“昔藏今回”的结论,颇感大惑不解。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质疑二三,深望李、徐二同志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3.
《兰州学刊》1985年第6期,发表了夏荷同志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的文章。该文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续弦杜芷芳所续,而且还认为“今天所看到、所知道的种种不同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的原稿、<容庾藏本>、<蒙古王府藏石头记>、扬继振旧藏<红楼梦稿>即<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等等就是杜芷芳一次次修改的、心血的结晶。它们曾像前八十回抄本一样在海内流传。”根据是,杜芷芳写过一首<悼亡诗>。其诗曰:  相似文献   

4.
李家骥同志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宗法今解》(以下简称《今解》)一文,对《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中《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我们认为《今解》所提出的意见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今解》开头说:“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须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这里就有很大的误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怎样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我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主观状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黄万盛、尹继佐二同志写的《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见本刊1980年第5期,以下简称《论局限性》)一文,既有它刷新耳目、激发思考的积极作用,又有一些引人关注、值得商榷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吗? 《论局限性》一文开头,从回顾我国三十年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反  相似文献   

6.
读了薛真同志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后,感到薛文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为了对“合二而一”问题从政治上和理论上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愿与薛真同志进行商讨。“合二而一”究竟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读《莺莺传》的同时,比照着看《读<莺莺传>》,也看寅恪先生其它一些有关文章,以及近年来国内学人研究《莺莺传》的文章,颇有感想。其中有一些是对寅恪先生观点的疑问,特录之如下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的带动下,学术空气渐至浓厚,各种“标准”的讨论多起来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王文生同志《真善美——文艺批评的标准》(见《文艺研究》一九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通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年底,在检阅扬州师院中文系和图书馆编印的《1949年-1974年鲁迅研究资料编目索引》时,在该书所附《鲁迅主编与参加编辑的报刊简介·越铎日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报纸出版不到一个月,鲁迅就前往南京,后又转北京任职,但仍继续和报纸联系,在该报副刊上发表过《艺文杂话》(署名周豫才)、《百草书屋札记》(署名巴人)、《书苑折枝》等文和杂文数篇。”(见该书第四九○页) 今年三月,又在西北大学学报一九七六年三、四期合刊读到周芾棠同志写的《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先生》一文,其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了王传斌同志的《<呐喊><仿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一文,是批评在贵刊1981年第1期上刊载的拙文《<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的。王传斌同志阅罢拙文,有以教我,我很感谢。不过,我读了王传斌同志的文章后,也有几点鄙见,请传斌同志正之。  相似文献   

11.
一、“哲学操作”的含义这不是一个好题目,但对于赵汀阳先生的《哲学操作》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而言,它还是十分贴切的.《哲学操作》一文想说些什么呢?它试图表明:哲学不是让人去“说”、去“想”、去“看”,而是让人去“做”;哲学不是教人去如何“说”、如何“想”、如何“看”.而是教人如何“做”;哲学不是使人去“说”什么、去“想”什么、去“看”什么,而是使人去“做”什么.简言之,哲学就是做事.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  相似文献   

12.
黄永年先生近年发表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抽毁辨》一文,力持《自述》原稿未被抽毁说。早在1982年钱远镕先生在《学术月刊》上也发表了《李秀成<书供>原稿未被撕毁——与罗尔纲先生商榷》一文。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求教二位先生和读者。一、黄先生提出的《自述》原稿未被抽毁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黄先生说:《自述》原稿,“如被抽毁过,必然会按照不同的抽毁方式留下不同痕迹,但在这个写有原稿的簿子上找不见任何痕迹。”如果其中某些整页被抽毁,则被抽去  相似文献   

13.
对《对儒学宗教论若干论据的质疑》一文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孔子自选的教材 ,其中的上帝鬼神信仰代表着孔子的思想。儒家认为孔子曾对六经进行删改、创作的意见 ,比推定孔子“不可能”改动历史文献的意见合理。上帝鬼神观念是儒家的基本信仰。在这个问题上 ,第一应该全面占有材料 ;第二应当占有原始材料 ;第三应当正确理解材料。比如“天不可信”是什么意思 ,应当看过去的儒者是如何注解的。朱熹对“文王在天”如何理解 ,应该到朱熹的《诗经集传》中去找。  相似文献   

14.
“水中月”仅仅是一个关于“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案例,而根本不是什么关于信息进化和全息现象的案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痕迹”本身并不是信息,只是关于信息的“特定编码结构”,而其中所可能呈现的自然关系的反映内容才是信息;承认“客观信息”的存在,丝毫无损“物质世界”的颜面,这恰恰证明了物质世界自身的能动性、普遍联系性和运动变化性;事物的进化和退化主要体现在程序信息的变化上,尤其在生物界,程序信息的复杂化发展程度标明着生物进化的等级和水平;健全人体中所凝结的关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的相应程序性信息规定的并不是霍先生所粗俗理解的那种具体人类历史过程或文本的内容,更不是什么通常所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社会关系,而只是能够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中介下发育出来的属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具体结构,以及能够融入人类社会,能够习得人类文化,并还可能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有幸拜读了陈开国老先生于1979年5月撰写的《青干班和青干校始末记》一文(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四辑),文章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及结束、青干班及青干校始末的述说十分详尽,实为珍贵史料。笔者的叔祖父陈敦正老先生(现仍健在)亦是亲历者之一(青干班第一期学员、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一等办事、组长、秘书、高级视导、团史委员、青干班大队训育干事及训育组代组长等职),著有《青干班集训始末》等数篇回忆文章。通过比较以及查阅资料,仍然发现有若干疑点急需辨识考证。一、关于三青团的组织机构问题陈开国…  相似文献   

16.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17.
谢先仁同志在《概念三问》(下称谢文,载《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5—6期)一文中认为,虚假概念“不能称之为概念”,“作为一种具体的概念形式”,虚假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它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内涵和外延的问题”。谢文的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黄万盛、尹继佐两位同志的《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尖锐地提出:“中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百折千回,其主要原因究竟在中国无产阶级内部,还是植根于无产阶级之外?”作者明确地回答说:“我认为,主要根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笔者特写出此文,与作者商榷,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一把珍贵的佩剑》(以下简称佩剑》)一文,根据剑身两边轧有“坚守西安革命胜利八周纪念”和“寿珊同志佩众志成城杨虎城赠”等字样,认为“八周纪念”即“八周年纪念”;因甄寿珊早在1930年被杨虎城枪杀,故断言“‘珊’系‘山’之误”,此剑不是杨虎城赠与甄寿珊,而是赠与赵寿山的。  相似文献   

20.
徐国栋教授《周枬先生的〈罗马法原论〉错误举要——以上册为中心》一文发表于周枬先生故去后不久。该文所持批评缺乏善意,以学术争鸣为名行道德责备之实。对于《罗马法原论》所涉罗马法是否为奴隶制法、对罗马公法与私法各自历史地位及价值的评判、罗马法究竟是人定法抑或神意法、罗马法中有没有物权理论、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体系孰优孰劣、有关相邻地带树枝的修剪方法、hoste(hostis)一词可否译为“叛徒”、古罗马刑诉是否因袭及附属于民诉等问题,徐国栋认为周枬犯了“大错”,并认为《罗马法原论》存在拉丁语译法或表达方面的“小错”。这些所谓“大错”和“小错”的论断,颇值得商榷。《罗马法原论》上册在这些方面并无任何学术性错误可言,而违背学术规律、妄下断语的专断作风却足以为学界同仁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