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晚近以来,“实践美学”及其所衍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新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发生了一场“跨世纪的论辩”.在论争中,因双方或多方相互遮蔽而出现了“身体空场”,致使中西美学对话的平台出现错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有效利用具有身心互渗特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契机.当前的美学论争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尽早填补“身体空场”,返回“身体思维”,以化解主客体、身心对立及感性与理性对立等理论吊诡.  相似文献   

2.
任华东 《兰州学刊》2010,(4):200-203
文章试图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与当下各种美学思想的论争视域中浅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实践存在论关学从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即对二元对立研究思维及思路的突破,以“人生境界”搭建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桥梁,对审美活动中创造性内涵的凸现。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两者都曾强调自己的现代性品质,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明了这一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性质以及当代中国美学所应选择的发展趋向将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来逐一考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品质,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相似文献   

4.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孕育出的一个由多家美学理论组成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旧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和理论范式。“新实践美学”的理论思想具有西方美学在现代性发展行程中出现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全新的科学的当代中国美学,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实践美学,因为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哲学基础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是,把实践的相对自由与审美的绝对自由、现实与美(理想)认作绝对同一的概念,其理论根据便是为马克思主义所否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超越实践美学,建设科学的生命本体论哲学是重建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建设全新的科学的当代中国美学 ,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实践美学 ,因为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哲学基础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是 ,把实践的相对自由与审美的绝对自由、现实与美 (理想 )认作绝对同一的概念 ,其理论根据便是为马克思主义所否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超越实践美学 ,建设科学的生命本体论哲学是重建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理论,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经验和分析的,与20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内在的相通,这与他后期试图建构以西方19世纪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造成一种思维和观念上的内在矛盾.这种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 《人文杂志》2005,1(6):106-11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11.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知研究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还应表现在审美等人文领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都取得相当深刻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科学美学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美学难题作出了科学化的新阐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假说。不过,认知科学还从来没有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过专项研究及实验。如果相关实证研究得以进行,将最终地、彻底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本性,为审美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审美机器人的开发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先验感性论,显现在我们视域中的自然物与我们之间存在情感性、本源性关系,我们与自然物之间的情感是构成性的、不可剥离的。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因此而成为必然和可能。与中国传统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解相比较,基于先验感性论的自然物之美的欣赏重点是自然物的感性形式及其与自然物生命的完美结合,其终结点并不导向充满想象意味的道而是停留在自然物之中,自然物在对其审美的把握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不是可以扬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18.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