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消费者均衡模型没有对收入进行细化,其效用函数只体现商品的效用,收入则没有直接进入效用函数,而是体现在预算约束条件里,造成“均衡等式矛盾”的漏洞。为推出更加合理的消费者均衡等式,将传统模型中的收入细化为总收入、剩余收入和实际支出3部分,将剩余收入引入效用函数,运用条件极值法建立修正的消费者均衡模型。研究结论认为,传统的消费者均衡模型是修正的消费者均衡模型的一个特例,运用修正的消费者均衡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的边际效用,也可以为宏观经济现象提供微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财政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数理模型,从理论视角阐述由于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在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效率损失,实行地方财政分权比中央统筹统分的财政集权更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验证模型结论,指出实行财政分权可以有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且财政分权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地区差异。通过进一步考察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人均经济增长率、金融市场环境、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而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山东省莱阳市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正向的关联性,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地区财政收入,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而,农业税收的减免,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增加储蓄和消费,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是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共同富裕内涵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提出新的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可以得到兼具全国统一标准与允许地区差异的中等收入标准。利用1978-2020年全国的收入分组数据,以及1980-2020年31个省级层面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模拟收入分布方法对个体数据进行还原,测算全国和不同省份中等收入群体模型和比重,结果发现:按国家统计局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36.79%;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脆弱程度较高;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五类人群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组成部分,规模总数为5亿人左右。最后,通过对标准、方法、数据和收入进行四维对比,论证研究结论可信,为进一步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经理的收入与经理的经营业绩相一致为假设,确定和分析了影响企业经理收入的个人、企业和外部环境因素。依据这些因素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运用解析结构模型(ISM)方法进行了定量处理,建立了影响经理收入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通过模型,得出企业因素对经理收入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建立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7.
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利用1978—2015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城镇化偏差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均衡分析和政策目标模拟最优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偏差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系统3个均衡点中2个为鞍点,1个为排斥子,不存在吸引子,系统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由于鞍点均衡点较目前的城镇化偏差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好,其中较好的结果甚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因此可以作为政策调控的目标。模拟最优控制发现,以鞍点均衡点为目标的线性二次型控制系统具有能控性,选取适当的控制政策,系统可以收敛至理想目标状态。相关政策启示为:缩小城镇化偏差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已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问题。新房价格与居民家庭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通过ECM模型可以对我国1994至2007年的新建商品住宅的真实价格和家庭的真实收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真实价格对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很大,而且新房房价收入比的"均衡值"是非平稳序列,即新房房价收入比随着收入的提高,其变化幅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创业选择模型和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框架,诠释了普惠保险对农民创业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普惠保险指数,并采用混合回归与GMM法,实证分析了普惠保险对农民创业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普惠保险是促进农民创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民创业,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农民创业是普惠保险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可以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激发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创业活力,同时其资金融通功能可以为农民提供抵押担保,消除影响创业决策的实际顾虑,促使其加大对创业的投入,从而提升创业产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普惠保险通过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仅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无法发挥作用。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普惠保险对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顾客满意的收入管理优化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价格歧视和超订策略等收入管理常用手段的应用常常让消费者感到不公平,从而造成部分客户流失到了竞争者手中,导致长期的收入降低;因此,有效的收入管理需要深入认识顾客的价值。如果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处理顾客满意与期望收入最大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来量化顾客满意度,建立模糊目标规划模型以平衡收益最大化和顾客满意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顾客满意的收入管理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翼  陈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29-132,144
对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农村居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收集了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水平等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功能区居民家庭收入和封山前后收入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证实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居民生产习惯与收入水平有一定影响,应提高补偿到以保证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生活状况达到所在乡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持久收入理论,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计算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以确定收入的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非收入要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得出中国农民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而与暂时收入关系不大的结论,而其它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加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在作为农业大国的情况下不仅发展相对落后,其支农的力度、结构都存在不足,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冲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外生于中国经济内生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却没有很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在力度和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致无法发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同时,农村储蓄和农业信贷由于“金融抑制”、“金融门槛”等不合理农村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配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调整关系进行了研究,测算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系数,并引入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近期、以至于现期农村居民收入不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最主要原因,而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农村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提出了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就业水平,并进一步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等变量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金融深化和外商投资水平提高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山西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其结果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模型对2000—2009年全省12个盈利行业数据实证分析其收入差距与垄断程度相关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陕西、河南两省随机调查数据,以职业和地理区位变化为标准,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运用多元定类logit回归模型,在农户水平上探讨了农户流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地区就业环境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指出季节性就业流动模式是竞争弱势家庭在本地竞争被挤出后的次优选择.此外,流动模式选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及目的。江苏省提出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既是重大利民之举,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在七年内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以至在未来更长时间内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值得深思。基于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以劳动力、产业、就业、分配为切入点分析了提升居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的制约因素,并以此提出了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是增进居民福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面板线性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从线性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存在挤入效应,且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为正向促进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负向抑制作用。其次,社会保障与公共教育支出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负向影响。最后,从非线性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二者对居民的增收效应也会有所提升。其政策涵义在于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差异化公共财政调控政策,发挥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20.
依据对新疆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1户棉农调查,通过分别构建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在高市场风险、高生产成本等复杂背景下,棉农种植决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种植面积、亩均成本、棉花单产、种植经验、对成本预期6项指标对兵团及自治区棉农种植决策均有着显著影响。不同的是棉花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仅在自治区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是否机采也仅在兵团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文章基于此实证结果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促进棉农积极植棉,增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