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事业,推进慈善文化建设是发展慈善的重中之重。志愿精神作为慈善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汲取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赋予当代慈善文化新的内涵,有益建构了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的分裂与渗透应当说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的内在结构模型。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正统伦理着墨较多,对异端伦理用笔较少,柴文华教授的近著《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出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中的缺憾,它为我们正确认识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真实图景提供了许多启示。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自律性和普遍化的矛盾。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权力话语压抑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使自己独于一尊;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取缔异端,这样便形成…  相似文献   

3.
“反向格义”与“中西会通”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的两种认知取向和方法选择。近现代中西学术交流在反向格义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学术的形塑,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学术对西方话语的依附,给中国学术带来相当的片面性偏差。对中国学术而言,不能为了避免西方话语的反向格义而在学术上走向自我封闭,会通中西方已有学术资源进行思想创新是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有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诉求。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去西方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立场寻求与西方学术的深度对话,唯此才能避免在格义天平首鼠两端,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2022,(10):184-189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曹明 《唐都学刊》2014,(4):45-51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过程或活动,它需要体现有机性与整全性文化精神并内在地蕴涵着文化精神的价值维度,文化精神是指注重自身价值和自由意志,关注人的意义世界和伦理价值世界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精神自觉.然而,文化精神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空场或稀缺资源,却构成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过程哲学的视域,创业教育实践所遭遇的文化困境根源于传统“实体”思维和“原子”式教育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及其现实分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性背离;不仅异化了教育应力图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世界的本义及其社会功能,也为我们回归文化精神的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哲学依据,其可能性就在于实现由“本体思维”式教育理念向建构主义和生态教育观的过程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事业,推进慈善文化建设是发展慈善的重中之重。志愿精神作为慈善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汲取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赋予当代慈善文化新的内涵,有益建构了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邹广文 《创新》2014,(1):5-8,13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中国"蓝图构想恰逢其时。文化中国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接地气",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化中国建设要在凝聚中国精神,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凝聚社会道德和构建民族信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雪丽  高菊 《学术交流》2005,(2):144-147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的。西方文明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西方文明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独一无二的特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保持自身文明和文化的精华,而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东西的侵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尽管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并非主流文化,但它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意识,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终鲁迅一生,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抨击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曾力主“不读中国书”,另一方面则又潜心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以其甚深的旧学功底,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而易见的贡献。对此,本文从文化理想和个性心态这两个视角,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鲁迅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独特态度,既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同时也与鲁迅的个性性格及学术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鲁迅的国学研究有着社会文化和个人素质的双重动因与内涵,由此我们也能窥测到中国现代学术和学者的某种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0.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张银山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比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人文...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学走过的历程,是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经历了补充、充实、对话、放逐等带来的骄躁与尴尬,也面临着建立自身话语系统的急迫与自省。当代美学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当务之急是确定自己的话语中心,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淡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强调自己在对话中的主体性。当代美学只有自觉地将话语中心落在人文精神上,才能为人类进步提供人文导向,推动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3.
葛志毅 《学习与探索》2004,1(4):117-124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撰写,中国学者虽因受西方化思想的启发而在研究中创辟新知、取得成就,但出于民族文化的本位良知,还存有一个如何摆脱西方文化影响以尽力阐释和发扬民族真实历史和本原传统为己任的理念.只是由于在学术上时时感到对西方文化既不能置之不理而必须予以关注,又无从在思想上完全摆脱其渗透影响而感到尴尬,因而常常流露出某种焦虑乃至矛盾的思绪,但无论如何,保存和发扬我们自己的学术文化传统,则是中国学者必须坚持的学术职志和学术信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逐步走向开放、大批学者纷纷转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背景下,梁宗岱作为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修养的学者,他在文学批评中却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梁宗岱诗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在哲学层面他的诗学受庄禅哲学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概念上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上也借助了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今许多人都在谈论90年代出现的所谓“国学热”,那么,其意义究竟何在呢?首先,“五四”所提倡的批判旧的文化传统的运动,后来几乎变成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时下所谓“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文化失误的纠正以及要在当今社会再建中国文化的期望。其次,所谓“国学热”反映了一些人文学者的学术自觉以及要向学术家园回归的愿望。至于近几年由商业出版炒作下的“国学读物热”,充其量也只构成一种商业文化的市场表象,它与真正的国学研究毫无关系。国人所习惯的大哄大嗡热潮,往往是被世俗欲望与利害心理所搅起,丝毫无助于国学研究。真正的国学研究,需要的是冷静而热诚的社会理解,以及自甘淡泊、沉潜奉献的学者劳动。中国文化的希望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麻天祥 《浙江学刊》2000,(4):129-132
作者认为,一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学术的变革就是以节节复古为形式,而以创新为内容的。它的特征就是两个字变与合。它的内容不外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来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却是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和"的思想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领悟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精神,发扬光大传统哲学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建设和谐文化,对民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的价值,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浓厚兴趣,注意利用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思想观点相融合,为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以及建设新文化服务。本文对此作了论述,试图从一个侧面论证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同时指出,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建设应依托传统实现古今融合,立足现实进行中西会通。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检省之维度 ,讨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历史 ,以阐论当代现实中民族问题之解决与追溯民族文化特性的关系。作者认为 ,从学术思想的视角 ,回顾中华民族注重团结和凝聚力的历史传统 ,了解与此有关的诸种观念 ,对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辨析 ,对于加强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团结大有裨益。作者指出 ,对“民族”、“族群”、“种族”和“国家”等概念在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学术框架和话语系统中进行分别论述十分重要 ;了解这些概念的中学涵义 ,对于从欧美学术中心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而客观、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问题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这就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