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不能归入基本词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基本词汇问题是研究汉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语法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页24)。我们研究汉语的基本词汇,可以帮助说明汉语的特点和它发展的规律性。同时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中主要的东西,了解汉语基本词汇又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语词汇。尽管如此,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有些论文在论点上也不能使人完全同  相似文献   

2.
如何划分基本词汇是汉语基本词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的研究对基本词汇的认定大都是举例性,还没有进行过定量的分析。本文根据汉语基本词汇的构成特点,提出了四种分析方法。即字根分析法、训释词分析法、构词能力鉴定法、词频统计法。其中前两种方法在汉语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词的性质关于基本词的性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有明白的指示,他说:“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也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词。基本词汇比语言的词汇窄小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5页)我们从这段话里,可以认定基本词具有下列的三种性质:第一种是它的全民性。因为基本词是全民族语词汇中的主要东西,所以是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黄启良 《学术论坛》2005,(2):146-15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历史的渊源,观音阁土话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必然与古汉语、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自然现象、人及人的肢体、亲属称谓、生产劳动、物质文化等五个方面,将观音阁土话的基本词汇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了观音阁土话的特点,探讨了观音阁土话与普通话之间具有共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词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言学界 ,尤其在文化语言学界已成了不刊之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汉语动植物词语多数在文献中流传了几千年几百年 ,是汉语词汇中最稳定 ,发展得最缓慢 ,词义变化最少的部分。因此 ,动植物名称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也最为可靠和真实。本文试从大量的带有“奴”之称的动植物词这一相对较小的词场出发 ,考察一下传统的主奴观念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植物词语中的主奴意识  木奴 ,指给人带来经济价值的树木…  相似文献   

6.
黄海英 《理论界》2004,(2):139-140
语言是由潜语言和显语言组成的,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当然也是由潜词和显词集成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词包括出现的新词和被赋予新义的“旧”词两部分,词汇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成分,这就是词汇中的潜词的显化。潜词的显化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语言诸要素间的调整,外部原因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本文仅从影响潜词显化的外部原因入手来谈潜词是如何显化的。一、王希杰先生曾说,在此之前,人们从未听过、看过,也没有在交际中流通过,它有词的合法形式和词的明确完整意义,一旦出现,人们便把它当作一…  相似文献   

7.
汉语史上的词义研究,硕果累累;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但是,在词、词义定义(概念)、运用等方面,也有过不同角度的争论。“真理产生于辩论中”。词义定义的明确解决,推动了词义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证古今词义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立足普通语言事实,着重探讨词义到语义这一语言基础工程。语言学的核心是语法。词义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俗说转义,新说“引申”。汉语新词新语出现,必然要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词义。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说"诸"     
尹世英 《河北学刊》2007,27(2):214-218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的“诸”通常被解释为“之于”的合音词,我们通过对先秦典籍中“诸”的使用以及语言学典籍对“诸”的解释的调查,结合现代语言学合音词、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的关系等语言理论,对动词后“诸”是“之于”的合音词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古代汉语中“诸”的词汇意义很虚,作为虚词,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联结动词和它后面的连带成分,使前后两部分密合成一个整体,使动词的动作有所归属;在现代汉语中,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动词后的“诸”演变成一个意义更虚的词,它和“之”的最大差别是文言色彩更浓一些,使句子在能够完整表意之外,在节律上更趋向完美和流畅。  相似文献   

9.
0.汉语的词语切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然而又尚未解决的难题.诚如兹古斯塔所指出:“汉语词汇单位的界线往往不好确定,也不易辨别,不象德语词汇单位那么清楚.与此有关的问题由于汉字的性质而变得更加困难.”这里所说的汉字的性质,当是就汉字所具有的一字一音、一音构成一个音节的特点而言.对此.施雅丽写道:“粘着法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就是说,多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是一种语素或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语言和哲学讨论中,“事实”是一个基本词汇.通过分析这个词的若干哲学用法,可以揭示哲学家赋予它的重要预设:非认知性预设、原子论预设和相符预设.“事实”的功能在于解决争端,这个词有三种典型的哲学用法,分别针对三种类型的争端.符合论的有效性限于一种范式的内部,在跨范式的争端中,符合论失效.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成分中最具生命力的底层单位,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都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方位词是汉语众多基本词汇中最常见的一种.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不仅表达空间概念,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对文学属性的一个基本认定。“语言”这个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各民族有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汉语”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虽然明确规定了它的普通话,但普通话并不就和现代汉语对等,现代汉语还包括种种方言。周振鹤、游汝杰将其间的关系表示为①:这就是说,在众多的方言中,其中的某一种(如方言乙)可能被认定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但是,方言甲、方言丙、方言丁等仍是民族共同语中的成员,民族共同语并不排斥各成员对它的影响。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曾经有过对汉语规范化的误解,似乎强调规范就要排斥方…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语、满洲语、蒙古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我国研究达斡尔语的人很少,国外虽有些人尝试,但并未进行过专题研究。其中有的人把达斡尔语(以下简称达语)说成是蒙古语的方言,有的则把它列入通古斯——满洲语族。上述两种论点都是根据达斡尔语的特点提出来的。达语确也有许多与蒙古语相近、相同之处。因此,才有人认为达语是蒙古语的方言。而另一个论点的根据则是:因达语中出现了一些满洲语词汇便断定其为通古斯——满洲语族。其实,满洲语的很多基本词汇是与达语完全不同的。因为达语、蒙古语、满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加之历史上各民族接触频繁,所以便产生了语言相互影响的现象。但是仅根据这些语言的某些词、词根、语音的相同相似之处就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切合实际的。下面,我们举些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怎样区分上古汉语的双音词和双音词组,换句话说,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断,怎样认定它是词而不是词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五十年代初,王力先生曾在《词和仂语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必须承认,词和仂语(相当于词组——引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为此甚至一度考虑过取消仂语这个名称。其后语言学界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但始终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这还主要说的是现代汉语,至于划定上古汉语的词和词组则更增加了两层困  相似文献   

16.
词式书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苓 《东岳论丛》2007,28(3):80-83
词式书写是以词为单位来书写汉语的一种方式,它有别于汉语传统的“句式书写”。尽管词式书写在汉语文本中有一定作用,如消除歧义等,但总起来看,其弊大于利。倡导者在狭隘的语言纯洁观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下,忽视了阅读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夸大了语言中的歧义,违背了文字阅读的心理机制。词式书写引发了我们对语言现代化的思考:只有在充分尊重汉语传统汉字特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语言现代化的探讨,才符合现代化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词缀“头”是汉语中典型的构词虚语素,现代汉语中“头”的构词能力渐趋萎缩。从“头”缀的历时发展考察,元曲中则出现了众多附加“头”缀的复音词。这一方面顺应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元代特有的部分“头”缀词在后代的消亡说明了词汇发展中“适者生存”的法则。  相似文献   

18.
丁俊苗 《殷都学刊》2009,30(1):126-133
缩略语的大量产生乃至进一步词化、字化,源于语言现实编码机制的变化和表达时的经济原则,是语言自适应性的一种表现.缩略在汉语词汇生成中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于缩略的词汇生成模式是:源短语--缩略语--词化--字化--词--短语.这一生成模式的理论背景是汉语的现实编码原则,着力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是缩略过程中的字化机制以及字化带来的汉字字义演变的新方式.缩略语在新词语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缩略、字化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字义演变途径和词汇生成模式,给辞书编纂、信息处理中未登录词的自动识别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月刊》创刊号上曾读到周斌武先生的论文“论语言中的词”。论文主旨,照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于:分析语言的结构,说明词在这种结构里的地位。分析词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词的基本属性。他把“语法中的词”和“词汇中的词”看作不同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词是“演员”,语法是“导演”。词接受语法支配而进入句子,犹如“演员”登上舞台而成为“角色”,“角色”不等于“演员”,故“词汇中的词不等于语法中的词”。读过这篇论文之后,又在《中国语文》1957年第二期的“书刊评价”栏上读到徐征同志对这篇论文的介绍。徐征同志肯定论文作者的基本论点之后,作出评价说: 虽然本文有很多论据是复述别人的意见,但是经过作者的综合和分析以后,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到语言中的词的问题。不过,如能多用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那对读者就会有更多的帮助。但我个人认为周先生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方法,有很多地方是无法成立的。并且,周先生对语言上常见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有错误的地方。因此,我根本不同意徐征同志这种评价。并打算在这里谈谈我的意见。不过我是一个初学者。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很少。尤其是对于词的属性,还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