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在当代独树一帜,他力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阐释历史的意义及其内在根据、说明世界历 史和历史学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作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震 《青海社会科学》2000,(4):80-85,68
朴素实在论者对历史认识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他们往往把历史事实看作就像史学著述所表述的那样存在。然而 ,“历史学的批判功能呼唤一种元批判 (meta- critique) ,以便提醒人们 :历史学把原始资料转变成了另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文化产品 ;历史学是一种把现有符号转变成作用不同的另一些符号的方法。”1 由于符号转换的问题 ,分析的和批判的历史哲学及史学理论必然要认可历史认识的相对主义成分 ,但通过某种认识形式或图式 ,历史学家仍然可以科学地把握历史进程的形态或实质。然而 ,伴随着语言哲学日益主观化和相对化 ,语言与其表述对象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不是对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经验的综合。一方面,历史学试图把碎化的个体经验综合为总体化的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历史学又必须努力把抽象的人类经验落实为具体的个体经验。历史学的功能之一在于把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综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一种“新经验”。心灵感应历史的方式始终制约着我们对历史的一般认识。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尔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化。造成海德格尔如此解读柏拉图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文本的误读。结论是,尽管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哲学斥责为柏拉图主义,但实际上海德格尔比他本人所想的要更接近柏拉图。  相似文献   

5.
伯恩斯坦是以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分裂为特征,从伦理必要性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之同情马克思,在于其对伦理思考的本体论化,并最终走向消解"自我意识自主域的观念"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海德格尔意识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某种联系,但却不明白黑格尔将伦理学的思考转化为历史--社会哲学的思考,这种理论兴趣一脉相传于马克思并得到了革命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这次史学功能理论研讨会的第二个问题叫做“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我觉得这种提法的隐意就是历史学不应该研究现实。因为,所谓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无非是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或是反过来探讨现实对史学研究的影响。这种关系实际上等于把现实排除在史学研究领域之外。事实上,传统史学把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在时间向度上限定为过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仅误解了历史一词的确切含义,也贬低了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我认为,历史学不应仅仅研究过去,还应研究现实。唯物史观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说,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历史学笔记》在唯物史观上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潘兆云 《理论界》2013,(6):89-92
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在《存在与时间》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与时间性内在勾连。时间性是历史性的依据,历史性是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它是把握此在的本真的能整体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和存在也是历史性的,在此基础上,他计划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以开敞出存在的意义。虽然这最后一部分工作并未完成,但却是《存在与时间》思路的一部分。此外,历史和历史学的根源也存在于此在的历史性之中。因此,历史性是基础存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对后现代历史学的评判提出了商榷意见 ,认为后现代历史学并非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 ,而是说历史即文本。作者指出 ,即使将真实存在的“过去”作为历史最后的边界和限度 ,这种“过去”同样体现为文本 ,后现代历史学因此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悖论的一种不可能成功的反驳 ;尽管如此 ,它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洞见却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第一次是指康德与席勒等人将游戏带入理性驾驭之下的"人玩游戏";第二次是指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不受理性支配的"游戏玩人".从人与游戏关系的两次转向中,我们对人的存在和游戏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2):43-5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1):53-6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李凯 《齐鲁学刊》2006,(6):32-36
语言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堪称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西方,海德格尔、加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对此问题作出高度思辨性的解说。双方看法相去甚远,但均以各自文化背景为依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简单套用任何一方的模式评判另一方,均是对对方的蔑视与歪曲;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够进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5.
张汝伦 《河北学刊》2004,24(5):71-76
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16.
胡传顺 《北方论丛》2015,(3):129-134
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努斯, 经过一定的演变, 最终,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其最完整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动力因、 认识功能、 与逻各斯和灵魂的关系, 以及其自身的超越性等视角加以理解. 这一概念在中世纪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两种路向, 都不同程度地有重灵魂、 信仰而轻认识的倾向. 近代, 努斯即理智直观或本质直观的认识功能的根源, 即灵魂不死说存在消失或转化为先天说和先验说的思路. 随着先验说的失败, 海德格尔的 "自身行动" 或 "自身显现" 这个概念只能是作为根源的努斯的最好解说,但最终使得认识的根源或哲学的根源失去. 伽达默尔借助语言存在论在一定程度上意图恢复古希腊的努斯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学者主张"言不尽意",这种言意观反映了古代学者对语言有限性的认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也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前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应恢复语言原初的多义性,隐喻性;后者则提出"语言游戏说".汉语是一种颇具意义张力的语言,它在表达意义的时候,留给了读者广阔的阐释空间,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张秀华 《江海学刊》2012,(3):64-71,23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立足历史视域与时间视野,都试图终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二者最终的哲学旨趣殊异,但对"人"和"人的世界"以及人"去存在"的实践活动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视界的融合,并突出地指向:其一,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其二,对生存论解释原则的彰显;其三,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其四,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说作为后学的海德格尔不仅回应了马克思,而且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9.
傅永军 《文史哲》2006,(1):136-144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至少部分地将诠释学的兴趣引向实践哲学,确认了批判与反思在构建社会知识中的必要性。借助批判理论的诠释学维度,哈贝马斯为交往行为理论最终完成“基础重建”清理了地基。  相似文献   

20.
在游戏与艺术本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康德和席勒的重视游戏主体性的游戏说.伽达默尔则用解释学的方法,以本体论为基础阐明了自己的独特的游戏观,提出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