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婚调解     
要说当下老百姓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事,“离婚更容易了”算是一桩。这也难怪,自从新的“婚姻登记条例”颁布实施,把离婚属于个人的隐私保护起来后,公民离婚再不用经过谁谁同意了,只要夫妻双方和当时结婚时那样,属于完全自愿,便可办理离婚手续,比以前人性化和简便化了。在此背景下,我国正进入新的一轮离婚高潮。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对婚姻诚信的担忧。为了挽救婚姻当事人的婚姻危机,有的地方成立了“婚姻救助站”,劝导婚姻当事人,冷静对待离婚。对此,有人提出相反意见,认为离婚是法律赋予婚姻当事人的自由,是一项法定权利,婚姻登记机关不能有任何干预的成分。本期话题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新婚姻法的焦点内容之一是提出夫妻间互相忠实的义务性要求,强调依据刑事法律遏制重婚犯罪,设立离婚过错方民事赔偿责任,期望制止日益增多的婚外同居行为。新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打击重婚犯罪是我国刑事法律固有的规定,新婚姻法予以重新强调。新婚姻法规定,对重婚的,公…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婚姻法实施以后,我们曾对北京市东城区的离婚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1985,(3)
上海市卢湾区民政局在整党中进一步清除“左”的影响,勇于改革,努力改进离婚登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端正业务指导思想,从以调解为主转变为以“双方自愿”为主。过去在离婚登记工作中,他们总认为离婚不是好事,是拆散人家夫妻。因而总是想方设法做和好工作,有时还强调离婚理由不充分,不给及时办理登记。致使有的虽然勉强和好了,但事隔不久又来登记离婚。事实教育他们,在新形势下必须改进离婚登记工作,在男女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下,强求和好,维持名存实亡的夫妻关  相似文献   

6.
1994年4月底,广东省、广州市“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在番禺市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一、坚持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与会同志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关于“两手抓”有无结合点以及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两手抓”必定有结合点,如何理解结合点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领导素质是结合点;有的认为有关机制是结合点;有人认为民族素质是结合点;也有人认为人的素质是结合点,这几种结合点最终都会落到人的素质上.广东、广州在“两手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与会者一致肯定的.但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片面地看待“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自然论”、“代替论”、“先后论”、“无关论”、“无用论”、“敷衍论”、“畏难论”、“等待论”、“贴钱论”等观点;行动上的问题主要是重口头轻投资、重突击轻平时、重眼前轻长远等“九重九轻”的失衡做法.这些认识和行动虽然不是普遍问题,但也极需逐一加以改进和解决,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7.
离婚,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大量的家庭解体,伴随而来的“单亲家庭”增加、再婚困难、子女的抚养教育以及家产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多少会给社会带来压力。因此,离婚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社会学家、家庭学家、伦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很有趣,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统计离婚率的方法。从大量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离婚率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离婚数与同期结婚数之比。这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如美国国情普查统计:美国在七十年代末,离婚者110万人,占结婚人数的二分之一据苏联报道:“1979年苏联结婚与离婚的比例为3∶1。1982年报载:天津的一个区,结婚与离婚的比例为25∶1。  相似文献   

8.
1 在婚姻家庭纠纷中,所谓“第三者”问题已日益为社会所瞩目,不少报刊也多有议论。然而,究竟何谓“第三者”?它的含义是否科学?应该怎样表述更为恰当?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这个问题,许多书报杂志,说法各异,标准也颇不一致。有的说,只要那些与已婚夫妇一方谈情说爱,或进而发生性行为的人,都是“第三者”。他们中有未婚男女,也有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有的则说,凡与已婚夫妇的一方有通奸关系或虽无通奸行为而有暖昧关系,并导致对方离婚、造成其家庭破裂的,才是“第  相似文献   

9.
离婚案件的管辖,法律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就业的灵活性和人口流动的无序性,造成了部分人起诉无门。这主要是指被告人户分离、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人员。法院往往因被告常年外出,不在户口所在地生活为由不予受理,而被告实际生活地点有的无法查清,有的“狡兔三窟”.法  相似文献   

10.
有无和好可能: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婚的法定条件是当前我国婚姻法修改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认为以“夫妻感情破裂”还是“婚姻关系破裂”作为裁判离婚的标准并无实质性差异 ,关键在于界定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章在对法学专家建议的离婚法定理由作出评估的同时 ,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燕  王露璐 《唐都学刊》2013,29(5):6-10
“政策性离婚”是指因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规避政策的限制,以实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诱发“政策性离婚”的伦理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婚姻伦理关系的淡化、道德监督缺失带来的婚姻主体道德责任的弱化以及制度伦理失范引发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政策性离婚”等类似社会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坚守婚姻的道德底线;健全道德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推进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邪马台国的性质问题,虽然不象其位置问题那样众说纷纭,但也是关于邪马台国问题论战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学者之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发展到国家以前的过渡期的小国联合”(井上光贞语′);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以亚细亚共同体为基础的初期专制君主权力”(上田正昭语)。在我国史学界也有多种见解,有的说邪马台国是原始民主制;有的说是奴隶制国家;有的说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等。本文主张邪马台国是带有普遍奴隶制性质的早期国家,以下试从社会、阶级和王权三方面述论之。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初 ,北美社会将核心家庭视为理想家庭 ,这是由成年男性、女性及其子女组成并被视为完美的社会、经济和居住单位。在 2 0世纪中期 ,这一家庭形式的长处仍能赢得各方赞扬 ,即使在婚姻已经不能令双方满意的情况下 ,家庭仍然“为了孩子的缘故”或是为躲避有损名誉的“离婚”称谓而维系着。然而 ,在几十年之后 ,理想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研究者指出 ,单亲家庭所占的比例已从 2 0世纪 60年代的 9%增长到 80年代中期的2 4%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包括女性越来越独立 ,缺少稳定的伴侣以及对离婚的约束力减弱。此外 …  相似文献   

14.
看了《离婚,潘多拉的盒子》一文(《社会》1999.7.),很难平静。离婚后的子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已成了社会问题,进而将成为影响未来公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子女是做父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推卸责任的漏洞,其主要原因只能是婚姻法不健全。我在俄罗斯工作多年,虽然发现他们的离婚率很高,但是基本上没有发现子女无依无靠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法比较健全。离婚后的子女一般妇女方(当然也可以归男方)。一个子女,男女贴女方是其月收入的25%;两个子女,则贴50%。这由当事人的单位和政府合作执行。我认为,这是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感情破裂的未必都能离婚,离婚的却又未必都已感情破裂。这是当前婚姻矛盾中表现极为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增强夫妻双方对感情破裂的自觉意识,能够帮助他们跳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维模式,使正处在剧烈的婚姻矛盾中的双方在理智的、自觉的前提下,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很显然,感情破裂的自觉意识就是旨在揭示一些便于夫妻双方科学地分析、衡量婚姻关系质量的思维导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17.
离婚,就是本来有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分手了,散伙了。可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却出现了一种虽离婚而不分手,不散伙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离婚不离家”。具体表现为,通过法律程序认定对已构成的婚姻家庭关系,男女双方“自愿”拆散,解除,但是男女双方却又私下议定自愿组合。这种组合方式,通常是女方组合到男方,实际上是仍然生活在一起,或表面上另起炉灶,实际上还是一个生活单位。这样男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婚,形成了“合法”的一夫多妻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公平”还是不公平是改革以来群众的热门话题,也是影响群众情绪的一个社会问题。有的人说“脑体收入倒挂不公平”,有的说“个体户发大财不公平”,有的人觉得“少数演员走穴不公平”,还有的人说“允许干第二职业,有双收入不公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公平”问题涉及到的领域比这些具体说法宽阔得多,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人们有三惑:  相似文献   

19.
日本社会的中老年离婚现象逐渐增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媒体制作以此为题材,兴起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行业与服务,政府也改进了离婚时的年金分割法.由此,中老年夫妇离婚已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在具体研究现阶段日本中老年夫妇离婚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探求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论著很多,说法各一。综观各种说法。基本上都是从“公平”和“效率”的概念辨析出发,再以社会的价值取向或道德标准分析其利弊,然后提出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见解。许多人都认为公平与效率,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有人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人主张公平优先,以促进效率;也有人认为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孰先孰后;还有人认为应当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论题,还原为“平等与效率”的权衡。有的人则把“公平”与“效率”完全看作是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研究“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