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涉江诗》是沈祖棻以血泪写成的一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心灵的历史,她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历史现实.诗集中的作品有的反映了"文革"中沈氏个人的遭遇,有的表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的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迫害的师友的怀念,还有的作品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情感.沈氏个人的不幸是中国知识分子时代悲剧的缩影,作品所表现的是当时千百万读书人共有的遭际,具有典型意义和形象的史料价值,因此《涉江诗》是20世纪旧体诗现实主义创作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罗艳 《兰州学刊》2010,(Z1):91-92
《英格力士》试图将知识分子西装下的"小"字全部榨出来,描绘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人性完全扭曲,人格几近丧失的卑微生存状态。更为可怕的是,知识分子充分地将这种生存状态虚伪地传递给下一代。作为文明的持有者、文明的传递者和文明的受益者——知识分子,自然成为《英格力士》不惜笔墨全力塑造的一个群体。文章试根据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详略安排,对这一知识分子群像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刘旭 《殷都学刊》2010,31(1):92-98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他所描写的是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非主流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这一意象,表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后的畸形社会特征,着重剖析了这些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从中反映出一个行将崩溃的病态社会的真相,透视了在社会人生重压下主人公的精神受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旧时代生活的讽刺和感伤,寓示出人生处处是围城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明治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给日本的近代知识分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一阶层的人物描写是夏目漱石的创作主题。《心》中的"K"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中的知识分子,是集东西方文化素养于一身的"海陆两栖动物",但由于过于执着于自我的实现而陷入神经衰弱,精神世界中呈现出极为矛盾的状态。"K"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折射出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海藻集》是陈思和教授的一部编年体文集,尽管只辑录了作者数年间的文字,但从中却可看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的思考、追求和坚守。它是作者深思之后的立言,尽显其卓然一家的学术创见和恢弘气度;而重世的立场与践行的取向,则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如何承担现实责任,如何进入现实发挥作用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中充盈了动物、景物、时空等典型符号,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挖掘诗歌深层蕴藏的大量信息,这些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诗人将这种感情通过"符号"寄托物表现出来,形成了忧郁、凄凉的文学审美观,也反映了动荡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7.
刘波 《江海学刊》2014,(3):27-31
正严格说来,知识分子现象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却古已有之。尽管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知识、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构造者、阐释者与传播者。他们常常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发动者,作为文化存在的必然产物,知识分子原发性地承担起人类的文化使命。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其青春时代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纽曼认为读书人的青年时期是"灵魂发育季",他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提到,大学阶  相似文献   

8.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正是由于此,世上对其的关注往往只是其史学及诗文内容。事实上,作为一名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拥有在中西文化交流地生活经历,又是比较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赵翼在其诗文里也表露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他是一位深具广阔的胸襟、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初具世界意识的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更是透露出中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21,(1):106-113
《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由于都是面对"新"媒体对大众生活冲击的思考,因此体现出诸多共通性。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份立场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分野。更有意味的是,这两本书在中国大陆有着很大不同的际遇。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需要应时代之需,将其放置在合理位置上。在"新"媒体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应当如何恪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才是时代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11.
今年1月,《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不仅有郭小川公开发表的诗作,还包括诗人未曾发表的作品、书信、日记和“外编”部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集”在国内尚属首次出版。由于大量的背景材料和诗人传记材料的披露,作为诗人、知识分子的郭小川的生活道路和精神历程的研究价值得以凸现,也为研究当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本。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和陈徒手撰写的《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一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旧家庭的叛逆者。他渴望着理想与光明,但由于来自旧的营垒,又难以摆脱旧的文化传统与伦理感情的联系。他既背叛了旧的传统,又不属于新的时代。他"在"而不"属于"两个时代,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在现代作家中,他的思想性格最为丰富复杂、精神心理最为痛苦和孤独。鲁迅笔下叙述者"我"作为叛逆知识分子与作者本人在精神性格上构成了一种异形同构的关系,叛逆知识分子的反叛与妥协、决绝与眷念、绝望与抗争的思想和心理矛盾无疑是鲁迅的精神自叙传。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沈从文与“战国派”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从参与编辑、发表文章、团体活动、文化主张等多方面看,沈从文毫无疑问是《战国策》同人和"战国派"核心成员之一。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与公共意识,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战国派"诸人办刊立言的根本动因,其中沈从文对文学本身和文学运动的观念、立场的阐述和批评,及其对五四的个性思想与启蒙精神的宣扬,构成了该派之重要一极,这也表明"战国派"只是以个人立场为原则,以刊物为公共话语空间,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作者群体,而并非整齐划一的团体或派别。  相似文献   

14.
在文艺界思想争论激烈的那个年代,作者宗璞以"人学"为导向,创作了作品《红豆》,虽然社会上普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抛开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的局限,就作品本身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每一时代,爱国都有它特殊的具体内容,同样,每一个爱国者哪怕他们同处于一个时代,其爱国的方式和追求的内容也显示着不同的个性特质。作为现代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闻一多曾被朱自清先生誉为“唯一的爱国诗人”,现代史上和闻一多同样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成千上万,爱国作家也很多,那么究竟是何种意义上闻一多受到如此推崇呢?这不能不归究于其爱国诗歌独树一帜的特质。闻一多曾经这样剖析他与郭沫若的不同:“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态度不同之处在: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女神》之作者…  相似文献   

16.
文革后中国迎来一场文学复兴运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艺术风格,诞生很多"朦胧诗"和"朦胧"诗人,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作为诗人、编辑和元文本作者的韩东一直是先锋诗歌的重要声音。曾有很多批评家将其诗歌与"朦胧诗"、"后朦胧诗"等相提并论。然而,韩诗却是以抵制和否弃"朦胧诗"而著称,并提倡"真实地写作"。选取了韩东《山民》等诗作分析其诗学观,认为韩东式怀疑带有一种存在主义意味,相信真实性和个体经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点集萃     
【艰难,然而必须的选择】任剑涛在《东方》(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专业与公共:转型社会知识分子的志业抉择》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的惯性状态与现代社会的新兴架构在相互撕咬、牵掣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知识分子是时代的敏感者,也就是被时代撕咬和牵掣的前沿主体。在两端之间,即知识分子之作为现代社会的专业人士、与他们作为现代社会正义的干预者之间,知识分子为着平衡两种需求,便日益处于艰难的抉择状态之中。以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作为自己的傍身依托,还是在专业之外同时有志于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抑或专注于社会公…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5,(11)
《诗序》尊废之争是清代《诗序》研究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在《诗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上,清代学者表现出淡化作者而突出时代、忽略"所作"而强调"所传"的倾向。在《诗序》的性质与内容问题上,清代学者围绕"作诗之意"与"编诗之意"两个概念对《诗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对它到底是不是一部解释经典、体现圣人之意的著作作出了解答;围绕"著其世"与"白其意"两个方面对《诗序》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将之划分为历史阐释与价值阐释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指向对历史之"真"的探寻与对价值之"善"的追求。这就极大程度地肯定了《诗序》的解经价值,对整个清代《诗序》研究的基调与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清代《诗序》研究的性质而言,与其说它是《诗序》尊废之争的简单延续,毋宁说是对《诗序》尊废之争的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20.
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晋阳学刊》2008,(6):105-110
五四时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和号角,自然承担起了翻译的重任。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不容忽视。《新青年》共翻译了40多位外国作家的1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以屠格涅夫、泰戈尔、莫泊桑、王尔德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居多。从对源语作者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青年》当时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