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据联邦德国《南德意志报》1985年10月18日和法国《世界报》1985年10月19日报道,在J-P.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21年后,瑞典文学院1985年10月17日宣布,决定把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克洛德·西蒙(Claud Simon).西蒙于  相似文献   

2.
这篇评介法国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的文章发表于西德《法兰克福杂志》1979年第3期。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描写世界“本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把“现在是怎样的”“翻译”成语言和文字。他常采取回忆的手法,在回忆中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佛兰德大道上》就是典型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记忆小说”。“新小说”派的作品,一般比较晦涩难懂,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是以一位几乎毫无个性的人物,即所谓的“反中心人物”(Antihelden)为媒介,罗列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人类的一般历史”,使读者看到人类毫无意义的生息明灭。西蒙还反对作家带有政治倾向,主张描写“自我”。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威廉·叶芝由于他那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1929年获奖,主要决定于他的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萨缪埃尔·贝凯特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于1969年获奖。这3位作家以及其他4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出现在我们去年出版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最多的作家名单上。引文的多寡,在衡量科学工作的影响时,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5.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块“金牌”,在许多强手的争夺下,最后由美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摘取。他是继伊凡·布宁(1933年获奖)、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奖)之后的第三个移居国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人。布罗茨基1940年5月25日生于列宁格勒,出身在一个犹太人家庭中。父亲是一位摄影师,擅长讲故事;母亲对语言很有修养。这对布罗茨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读  相似文献   

6.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7.
《法国社会学评论》杂志1980年第2期发表了巴黎现代史研究所迪亚娜·平托的《战后意大利社会学[1950—1980]》(见本刊1982年第1期“论著提要”)。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社会学研究所C.朱塞佩·罗塞蒂教授对平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看法。《法国社会学评论》1982年第2期发表了罗塞蒂的《致D.平托》和平托的《答罗塞蒂》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意大利社会学发展状况以及有关意大利社会学发展问题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8.
简讯     
据苏联《亚非民族》杂志1985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于1985年初举行了第16届"中国国家与社会"科学讨论会,30多个科研所和高等院校等学术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讨论会.讨论会共收到139篇论文摘要和简报.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部负责人勒·波·捷柳辛说,苏联学者在研究中国意识形态的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9.
法国《新观察家》第816期和第817期(1980年6月和7月间出版)连载了访问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的专题报道,题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自述》.由该刊记者让-保罗·昂托万和安德烈·比尔吉埃尔整理.我们摘译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0.
据法国《世界报》1982年4月29日报道:美国小说家W·R·伯内特于4月25日在美国逝世,终年82岁。W·R·伯内特1899年生。他写的两部小说《小独裁者》和《当城市沉睡的时候》使他一举成名。这两部小说都是由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发表在《祸不单行》丛书中。他是一名写侦探小说的“古典作家”,同雷蒙德·钱德勒和达希尔·哈米特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写的其他小说还有:《铁人》、《伶俐棕色的狐狸》、《广阔世界》和《有来才有往》等等。伯内特在去世前完成的第35部小说《再见,芝加哥》,最近在美国出版,并迅即为《祸不单行》丛书所采用。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查尔斯·古斯塔夫国王在斯德哥尔摩把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授予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与以前不同,这次授奖仪式不是奖赏瑞典文学院在文学上的又一次“发现”,而是承认一位全拉美和全世界数百万读者多年来已熟知其天才的、得到普遍赞扬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迄今只有四次授予拉美作家。前三位获奖者是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45年)、危地马拉小说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967年)和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71年)。  相似文献   

12.
星新一(1926~)作为风格独特的微型小说作家,在日本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多为“千字文”,风格明快新奇而又犀利深刻。至1983年10月止,他所发表的微型小说篇数,已经突破千篇大关,可谓“世界之最”。当然,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的作家,并非毛凤鳞角。古代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近代俄国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近代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相似文献   

13.
据苏联《文学问题》杂志1985年第10期报道,1985年4月在联邦德国的吕贝克(德国杰出小说家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兄弟的故乡)举行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是联邦德国亨利希·曼学会组织的.亨利希·曼(1871-1950)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文坛的热门话题。能否获奖被视为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不少作家殚精竭虑把眼睛瞄准这一目标,以此作为创作的最终目的,忘记了文学的神圣使命。更有甚者,闭起眼来,抹煞国人的功绩,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的战斗。某些作家的这种心态与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心态形成强烈对比。10月13日,当纳吉布的妻子推醒熟睡的丈夫告之喜讯时,他请她不要开玩笑,让他好好休息。下午,他到金字塔报社与同事欢聚,一再询问在场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法国《科学与生活·经济学》杂志在1986年2月号上公布了这家杂志就"谁是法国最佳经济学家?"所作调查的结果.根据该杂志对经济学各具体领域的分类(理论经济学家,数学经济学家,经济预测家,政府顾问和经济学普及专家),评选出各领域中的"五佳",杂志社利用计算机评选出当前法国经济学界的"25佳".他们是:埃德蒙·马兰沃(Ed-mond Malinvaud)、雅克·勒祖尔恩(Jacques Le-sourne)、热拉尔·德布勒(G?rard Debreu)、让·布瓦索纳(Jean Boissonat)、雷蒙·库尔比斯(Ra-  相似文献   

16.
苏联《文学问题》1986年第6期报道,为了纪念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在巴黎召开50周年,前不久在柏林举行了"护卫文化,1935—1985"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民主德国科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和文化联盟共同组织.文艺学研究所所长M.瑙曼和文化联盟副主席乌韦·贝格尔在致词中指出,为了探讨文化工作者的共同使命,于1935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作家  相似文献   

17.
据东德《史学杂志》1981年第7期报道,民主德国和苏联史学家委员会于1980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德累斯顿的"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万德尔"师范大学举行了第29届大会.主题是:"资产阶级的历史编纂学和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共产主义研究.分析和批判".约有450名来自两国的史学家和党的宣传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在给赫尔岑的信中曾写道,他从巴扎罗夫同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沙诺夫的论战中,看到了“革命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他在致斯卢契夫斯基的信中谈到巴扎罗夫时,又写道:“他阴沉、野蛮、高大,半是从泥土里长大的,刚强、凶狠、正直,但仍旧注定了要灭亡,因为他始终还站在‘未来”的门口”。巴扎罗夫的“胜利”与;“灭亡”是《父与子》这部小说的中心内容,是作家着力描写的主要情节,鲜明地表现了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作家的爱憎感情。如何认识巴扎罗夫的“胜利”和“灭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评论整部作品思想倾向的重要依据。 …  相似文献   

19.
横光利一(1898-1947)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被喻为"新进作家中最优秀的人,他的作品都充满清新,前卫的色彩,使得他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名。短篇小说《无礼之城》是横光利一的代表作,发表于1924年9月《新潮》杂志上,并收录到横光利一《现代短篇小说选集3》(文艺日本社)中。此后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逐步升华,写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反映时代的小说,形成了新感觉派超凡脱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法国史学界年鉴学派第二代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于1985年11月28日在巴黎逝世.这位"新史学"的推动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使我国读者感到兴趣的是,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曾就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社会结构问题进行过研究.他的各种著述不断再版,并且被译成英、德、日、意、西、葡、波兰、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受到史学界极大的重视.布罗代尔被誉为"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