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有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8-183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92-93
框架词语的存在,就是为了将相关的认知框架知识提供给交际中的参与者,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同时完成对框架的范畴化。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交际者在具体语境中如何使用已范畴化的相关词语来构建和应用框架,并建立起一个相关联的认知框架结构网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认知语境的提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引入图式理论,了解隐喻认知的物质基础和隐喻认知的钥匙,有助于正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境下的楼盘名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讨认知语境对交际过程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如何借助于认知语境和基于认知的文化语境实现楼盘名称的语义生成,同时也分析了认知语境对楼盘名称中的词汇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屹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26
语境不仅仅是一个定性的、模糊的概念,它具有清晰的结构,可以表征计算。语境可以分为文本语境、境遇语境和认知语境,每个都有自己的结构和表征计算形式。每个语境形式都有自己的变换模式,科学推理是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宏燕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21-123
对语境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指出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各自的缺陷:传统语境包罗万象过于琐碎;认知语境过于抽象生动性不足,因而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以期引起感兴趣者对语境学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宋振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59-62
帮助学生习得目标语语法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法教学的争论使外语教学的目标和手段变得不明朗,准确把握外语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各种教学法对语法性质的认定,对现有主要教学法背后语法认知的分析表明:语法观对教学法起着决定作用,浮现主义语法观指导下的联想-认知教学法具有全面性。 相似文献
9.
彭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26-129
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本文在阐明隐喻的本质和及其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子、文化和语篇的层面探讨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所发挥的功能,阐述了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筱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120-121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境,将语境定义为“一种心理结构体”,即认为语境是心理产物,这是一种更科学的动态语境观。话语意义与认知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知语境对话语意义有解释和制约作用,相同的语言形式,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话语意义不一样;另一方面,话语意义对认知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法中的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6-102
认知语法对英语动词时态的论述涉及背景设置和界限设置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有关.时态作为背景设置成分,使言语行为的参与者(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够建立起与话语所表示的行为过程的心理联系.说话人根据自己对所表达的行为过程的识解,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把这个过程表示为是有界的或者是无界的.这种心理上的界限设置对时态的使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策略入手,介绍了认知策略与语法学习的相互关系,并且阐述了认知策略对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具体的认知策略——重复策略、储存和组织策略、语法特征加工策略和活用策略等各自在语法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并把以上各种认知策略各自的适用环境加以细分,以期解决二语学习者语法学习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陈香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29-134
目前认知语言学构式观主要有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观、Goldberg的构式语法观和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观.文章对这三种构式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尹洪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物体—性状框架是人类认知框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很N合格的必要条件是:第一,N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非单一的性状特征;第二,在已有的认知概念系统中,还未形成能够涵盖N的全部性状特征的概念。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语义基础是物体—性状之间相互关联。人类遵循物体→性状的认知顺序,该认知顺序投射到人类语言中,即为名词——形容词的发生顺序。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86-88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讨论发话人怎袢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制约受话人的认知语境以及受话人如何在认知环境中选择并延伸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6.
17.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03-107
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 ,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 ,人的心智是体验的 ,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相似文献
18.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0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季天祥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114-116
文章就认知语境概念与传统语境概念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功用提出若干理论假设,通过相关话例的分析构建了反映两种语境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不同介入状况的流程图式。其目的在于说明,对于语用规律的探索而言,虽有认知语概念的提出,客观语境的研究仍有前者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该在语用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