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性形象这一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就由高尔基提出来了:“托尔斯泰文艺创作的基本主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混乱的俄罗斯生活中替这个善良的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找到一个合适的地位?托尔斯泰伯爵要在生活中替托尔斯泰伯爵找个地位,因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捷涅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象,所有这  相似文献   

2.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文坛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仅照亮了黑暗的俄罗斯,而且也普照着全世界。高尔基自豪地讲,这两位伟大的天才,用自己的艺术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他们是能够同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卢梭与歌德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产阶级记者问我:列宁同彼得大帝相比,究竟谁更伟大?我说:列宁好比是无边的大海,而彼得大帝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约·维·斯大林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天才作品是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懂得并非常爱好俄国文学,曾经以不小的精力和不少的时间阅读和研究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在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和忌辰(1910)期间撰写的论述托  相似文献   

4.
焦丽荣 《东岳论丛》2000,21(5):134-135
192 3年 8月 2 6日 ,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里写到 :“斯蒂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 ,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 ?如果是这样 ,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文章东西好极了 ,它深深地激动了我。……”这位受高尔基热烈称赞的奥地利作家就是茨威格。1881年 11月 2 8日 ,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文化的熏陶。 16岁就发表诗歌。在大学里他攻读了文学和哲学 ,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一生旅居很多国家 ,与罗曼·罗兰、高尔基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5.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众所公认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一)托尔斯泰出生于贵...  相似文献   

6.
在国航“4·15”空难中,一对韩国夫妇幸运地躲过一劫。坐在14A座的太太被倒挂在座位上,安全带卡住了身体。苏醒后她发现坐在14B的丈夫还活着,便艰难地帮助丈夫解开安全带。丈夫终于能离开了座位,但他右臂断了,无法帮助心爱的太太解开安全带。这时,飞机残骸随时都会发生爆炸,太太焦急万分。先生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他不愿一个人离开求生。这时太太  相似文献   

7.
据说,当年有一年轻人,刚从学校毕业,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生地不熟。于是,他想到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并写信求教。马克·吐温回信说:“你要能按我的办法做,一定能得到你的一席之地。” 其实,马克·吐温不过是向该年轻人提出了求职  相似文献   

8.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作者通过对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剖析 ,揭示了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举世闻名的俄国艺术家列甫·托尔斯泰已经逝世七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用他那枝如椽的大笔,天才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几年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提出了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分珍贵的文学遗产。不过,人们景仰托尔斯泰,痛惜托尔斯泰,重视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托尔斯泰。人们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位巨人,正确地估计他的遗产的价值,不是在他以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使世界瞠目并在欧洲掀起“俄国热”的黄金时代,也不是在他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写出最佳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有女性代表形象的光彩照人一面的同时,内心还潜藏着“自私”这种人性弱点,并对其“自私”本性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尔基的名作《海燕之歌》、《我怎样学习和写作》等名作的一位译者,我是非常敬爱高尔基,同时也是非常热爱他的作品的。高兴的是在我的生活当中,有不少难忘的回忆,又都是同高尔基的名字和他的作品紧密相连的。记得早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时,我就读过高尔基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当时很为草原上勇敢的雄鹰左巴尔和美丽傲慢的姑娘拉达的爱情的悲剧结局所震惊;后来又读过他的另一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长久地又被勇士丹柯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在黑暗的大森林中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的故事所激  相似文献   

12.
在十九世纪浩如烟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里,有两位令人瞩目的悲剧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是俄国的“艺术之神”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分别在他们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里,根据真实的悲剧素材,结合自己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新旧交替对的腐朽社会所作的精僻入微的洞悉而塑造出来的。下面,我想从她们的出身、婚姻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欧州文学史上许多伟大作家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悲剧。莎士比亚、哥德、托尔斯泰,……尤其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杰作成功地以它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批判性,始终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使人震聋发聩。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一方  相似文献   

14.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指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其士兵人数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这个未知数就是士气。与此相似,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认为,一个企业或社会的产出是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某个未知数的乘积。这个未知数被称为X效率。根据...  相似文献   

15.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的一月十日苏联“真理报”上,曾经刊载了苏联?产党中央委员会关於弗·伊·列宁纪念日的决议。决议中规定了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弗·伊·列宁的纪念日从此将不在他逝世的那一天——一月二十一日,这个哀悼,悲痛的日子来纪念列宁而将改在列宁的生日——四月二十二日来纪念列宁。苏共中央委员会认为:“赋予这个日子以节日的意义,是更为适宜的,这样就将更加符合於列宁主义这样一个永远活着,永远生气勃勃的学说的总精神。”我们完全拥护这个决定,并且体会到了包含在以庆祝列宁的生日来表达列宁主义是一个永远活着,永远生气勃勃的学说的这一决定中的深刻而伟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口家宾内外口期·页 双休,读书族的“天堂”··…1(2) 女性从业还是回家··…l(刁) 厨房在外··,······”·……1(4) 您怎能活得不累···“·…1(5)家庭文化冲突喜优参半二、1(6) 男人的“黑心肠””··…1(6)亲爱的,对不起···,”二2(2)菜场受窘记·“”·····一2(3)做得好与嫁得好“,1·…2(4) 鼠年说吃·“..’...“·”·…2(5)大歌们:你为柯被妻子给“休”了2(6)下岗家庭的酸甜苦辣”·3招)回想”·“·”·~·~一:’’…3(3)都市生活新误区···,··…3(4)我的大丈夫~····……‘二3(5)JL子/男人的玩物癖…3(…  相似文献   

18.
曝 _忍书_户一_粼咨介二扮七泛犷弓妙胜井盆份;几丫乓二晃逆,》if.··…hen.··…EISe……语句如果·一那么·一否则·一。反过来说,如裂表达下面一句话就很简单了: 如果“今天吃回锅肉”那么“我会很高兴”宁愿不吃”否列的话“我书面要点摘帚:if.··…Then’··…E1Se’··…语句的一般语法是:IF“今天吃回锅”Then我会很高兴﹃薰If<条件)Then<语句><语句>End If 简单点说,就是我必须要吃到回锅肉才会高兴,的话我宁愿什么也不吃。一11!!,11!!︸ 与C语言不同,VJB的条件语句更符合英语的语法,如果Then后面所跟的语句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叙事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艺术典型,又重在内心,要求以形传神、形神统一,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烙印着属于个人的、又是属于时代的、民族的东西。罗曼·罗兰指出:“人们总是把一种发生的事情写成故事,其实不然,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母与子·序言》)高尔基也不只一次地提醒自己、也提醒文友们注意研究人、描写人,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不知道还有比人更好、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东西,人就是一切。”“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的崇拜者,只是我不善于把这一点充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一般讲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问题,虽然经过史学界的讨论,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我认为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说明什么是分期的标准。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凡·丹·帕述舵、爱尔·凡·车列卜林等在“论封建时代俄国历史的分期”一文中这样说:“历史家于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