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是广义的人文主义运动,由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不同向度进行阐发和弘扬。文化激进主义者极端宣扬人道主义这一人文主义的特殊形态,结果出现了"外在人文主义"和"凡俗人文主义"的极端化。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了文化激进主义的这一弊病,继承并发展了"精神性人文主义"的血脉,但它在激进主义的时代潮流中被忽视了。今天人文精神的贫困盖源于此。重建合理的人文主义必须注重其不同向度的辩证统一,以"凡俗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外在人文主义"为保障,以"精神性人文主义"为归宿,三者协调发展,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钱玄同是一个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他抱着传统原罪心态,在功利主义、经世致用的目的下,要铲除“东方化”,以为“‘东方化’终于是毒药”①,主张“欧化”、“世界化”。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主导思潮,对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文化激进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钱玄同,其心态、理论和实践,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个棘手而重要的问题。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是追赶西方的脚步,所以输入西方文化和文学经验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被强化的是一种以西方为现代性标准的进化论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来,围绕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一直不能突破旧有的认知框架,由此极大制约了对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入认识和探讨。本文认为,对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问题需要历史的视野;而所谓历史的视野,其完整的含义是以历史整体性原则为基础,在“历史现场”的视野、“历史进程”的视野和“当代史”的视野三者的统一中观照对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或许能为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认识和探讨找到突破,进一步延伸开去,或许也能为其它诸多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找到某种突破。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萌芽的最初形态,是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滥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土地法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法律的典型。井冈山土地法制定的背后,充满着传统与现代、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等各种法文化的交织与碰撞。透过《井冈山土地法》生成的历史性考察,可以观察到包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共产国际的激进主义,以及忽隐忽现的民粹主义等法哲学思想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文学女性塑造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不同文化立场下对女性的理解、期待和想象,该文试以共和国激进主义思潮时期、人性人道主义兴盛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保守与激进思潮融合的历史语境中不同特质的女性形象序列的梳理,反观女性与社会、与文化之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 2 0年代 ,在 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 ,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 ,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 (马克思主义 ) ,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 ,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 ,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 ,又有相互协作、支持 ,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 ,并不一味复古 ,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加以创新 ,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在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又有相互协作、支持,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并不一味复古,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以创新,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文化一词在当代中国一直极富魅力,文化问题一直是吸引当代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沿性话题。本文分析与评论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全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本文认为,加强对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50~70年代的文学是中国左翼激进主义文学潮流逐渐发展到极至的呈现,它一方面浓缩了革命文学长期以来奋斗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彰显着左翼倾向本身的偏激和局限.因此,对这一时期作家个人和他(她)们的文学表达当中凸显出来的革命气质,尤其是对在女作家身上及其创作当中的革命气质的存在状态的探究,就不仅关联着我们民族力图振作和兴旺自己的路径和特征,而且也纠结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别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不仅是政治实践,而且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理念。它在中国现代文坛中表现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国维,从五四时期到建国之前历经兴衰演变,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特性,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湖南长沙发生了两个新闻事件:周南女校学生袁瞬英自杀事件和彭襄弃妻事件,湖南新闻界、教育界和普通社会民众围绕这两起事件发起了关于“婚姻自由”和“教育平等”的争论,此后发生的湖南的女性参政热潮,虽然有更为复杂的区域文化背景原因,这两起事件也是触媒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只有传统文化虚无主义这一种形态。而新时代的文化虚无主义,又发展出了革命文化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两种新形态。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危害,如消解中国价值、腐蚀中国精神、削弱中国力量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9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一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例如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五四诠释模式问题、五四价值的时代性问题等。五四运动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不是共产党或国民党或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单独发动和领导的。五四诠释中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之间应打破霸权之争,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式的多元的五四话语系统。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研究者那里,五四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五四研究和五四价值被赋予了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正当的,但应给予必要的限制,其底线是不能有悖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杜亚泉文选》的出版以及纪念杜亚泉诞辰120周年全国讨论会的召开,杜亚泉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编辑家等历史地位及时代意义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重新获得了历史评价。而通过对杜亚泉思想的演变及其线索,杜亚泉文化思想的评价,杜亚泉政治、科学、教育、中西文化调和观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则可促进对杜亚泉研究以及对五四启蒙运动、中西文化对战、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价值分歧等内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阐述了朱光潜与胡适在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不同主张,进而指出朱光潜文化保守主义与胡适文化激进主义、功利主义的对立,最后尝试对中国诗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一勾勒.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