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税法法律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知道:税法法律主义是现代宪政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要求国 家有一个强大而制度健全的“议会”。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税法规范中实现税法法律主义的现实困境———立法简 单、征收执法模式需改革、税款用之于民观念虚化。税法法律主义的生成需要从税法的立法、执法、税款使用等方 面改革。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土壤上走过了一条曲折而亢奋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制度主义"谬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虽不自觉地引发了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向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但也不可避免地使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发展之路遭遇颇多坎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建立在文化误读基础上的"制度主义"谬误,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变革中的影响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3.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必须向现代化转型。从更新制度开始的转型引发了法律文化内部结构的冲突,现代法律制度与落后法律观念的冲突是转型的直接结果,随之而来的先进法律观念与滞后法律制度的冲突同时又在推进着转型。  相似文献   

4.
民初内阁更迭、以至最后倒台,纵然有它的政治、历史原因,但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这场法律移植的失败明显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制度的冲突造成的。虽然,短时期内改变中国人保守、落后的法律文化观念是不可能的,法律移植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但应肯定近代先进的民主人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因为这种法律移植为最终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积累民主宪政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受到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序公正以及与程序公正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约我国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提出程序公正对建设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摒弃传统法律文化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不断完善程序公正理论,从而推动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转型在知识理性主体和法律文化结构两个方面亟待重建,前者表现为公民民主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权意识的缺失,后者表现为法律制度文化不够健全和法律精神文化比较淡薄。在全球法律文化撞击下,现代法律秩序的变革使法律文化的解释理论既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又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正确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转型以及现代法律秩序的时代走向,必须协调处理好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 ,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传统法律文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 ,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 ,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 ,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 ,传统法律文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 ,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 ,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 ;在司法上 ,重刑轻民 ,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 ,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1 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 ,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伦理色彩浓郁 ,而西方法律文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集体为本位 ,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 ;4 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 ,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 ;5 中国法律文化是混合法 ,并代表了现今法律文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哲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中,法哲学应是一个重要课题。法哲学是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法学和哲学的交叉学科,但侧重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可概括为“法学为体,哲学为用”,即用哲学的方法去研究法律现象。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法的两重性。法的原则、规则、概念等,都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这两种属性。这就产生了法律的基本矛盾。法律理论和观念来源于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现实,反过来,先进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理论又影响到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这就形成了法律自身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讲“依法治国”,应该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一起抓。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应是“制度文明”。过去法学界受危害最大的有“五个主义”:法学教条主义、法学经验主义、法学实用主义、人治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其根源是思维方法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在电影作品中不乏有关法律制度与法律意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影像中的法律能够对电影出品国家的法系的经典判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为我国法律制度的规范与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针对影像中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法律观念进行了分析,对电影中所包含的法治文化与法治精神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视角下公民法律文化的现状的探讨,最终从观念、制度和操作层面提出完善我国公民法律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实效指谓法律的实际功效或效果,法律效力指称的是法律的国家强制作用力,法律实施蕴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过程,而法律实现诠释的则是法律的目的、要求、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的条件,法律效力是法律实效的源泉。法律实效着眼于状态,法律实施偏重于运行的过程。法律实效表征的是"点",法律实施囊括的是"段",而法律实现则是"段"和"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法律词汇形成、发展和演变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词汇形成的几种主要途径 ,并对其后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同时对中国古代法律词汇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法律事实与法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方法是把成文法向个案判决转换的方法,从法律事实出发认识法律方法实际上把一般方法的阐释与个案独特性的理解结合起来,方法与事实之间是互动的;阐释法律事实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事实的识别、认定、证据规则的运用、事实的发现与判断、法律事实的涵摄、对事实的法律思维方法,以及在事实的特定语境中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方法;运用法律方法破解法律事实问题,意在将法律与事实有机连接起来,寻找法律推理大小前提之间的联接点,使法律推理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实践回应能力彰显,对传统的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然而,这并没有完全解决困扰学科发展的很多问题.尽管研究者对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有一种执着的心态,但是我们还面临着更多新的矛盾.今后法律方法论研究应该结合中国的问题意识,把握既有司法传统与司法运作现实,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构建我国法律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法律家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家是实现法治理想的中坚力量,是构建法治秩序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在法律家的培养方面面临如下困境:法律技能训练的缺乏与法律家高技能内在品质之间的矛盾,职业伦理教育的缺乏与法律家法律伦理内在品质之间的矛盾,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缺乏与对法律家共同体需求的矛盾。走出上述困境,应当寻找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衔接点,即法学教育的主要层次与法律家的资格条件相衔接、法律理论知识教育与统一司法考试和一体化司法技能训练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衔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试析法律推理的含义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为常用的法律推理的涵义有三种:第一,法律推理是形式逻辑推理在法律中的应用;第二,法律推理就是法律规范推理;第三,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推理。作者对这些定义进行评价。法律推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法律推理的思维功能是论辩推理;第二,法律推理的总体思维模式属于"演绎论证模式";第三,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推理与论辩推理的综合运用;第四,法律推理的推理功能表现为一种实践推理。  相似文献   

18.
“法不容情”这种情法二分、情法对立的思维定势,对于法律至上、以法为教的法治思维始终是一种阻遏因素。为此,从立法、执法、司法、用法4个方面来重新定位法治思维体系中情法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坚守情法一元的理想法治观。认为:说“法不容情”,这只是一种缺乏法治思维的命题。在法治思维中,情理和法理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要真正推进法治,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在人们日常交往的情理中寻找法律的规定性,即以生活的规定性决定法律的规定性,并反过来用法律的规定性指导、调整和规范日常生活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难以转化为民众公认的生活方式;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治观念淡漠进而又削弱了法律权威。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强化法律实践权威,提升公众法律认同感,使两者良性共契,及时摆脱目前互相弱化的恶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将把国企改革引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涉及产权交易、管理层收购、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重大问题,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行规范。引入法律服务机构,全程参与国企产权改革过程,可以为国企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