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冯景源  林坚 《东方论坛》2007,3(4):15-20
唯物史观"艺术整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其本质就在于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认识.广义的唯物史观"艺术整体"有两种具体形式:(1)关于非典型的和跨越发展的社会形态的理论;(2)整个唯物史观理论研究的"艺术整体",包括唯物史观理论的历史使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封闭式与开放式发展等理论和方法.当代中国社会的跨越发展,不仅是社会形态的跨越,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三次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对中国社会跨越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三大理论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恩晚年提出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高度进行辩证的理解。在社会生产力未高度发展,从而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落后国家将始终处于跨越“峡谷”的过程之中。“跨越”是一个完整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现完整“跨越”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了马、恩的“跨越”设想。  相似文献   

3.
落后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大课题。跨越"卡夫丁峡谷"既是制度的跨越,又是生产力的跨越,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跨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否则,就会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其东方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为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可能性.俄国、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马克思的"跨越"设想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在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典作家马克思晚年提出了关于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构想,恩格斯、列宁根据具体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和创新了这一科学理论,将“跨越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科学性与价值取向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并且将跨越发展理论内化为具体的工作原则,增强了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特征的 ,不能主观地跨越历史阶段。但是 ,历史上曾有过跨越历史阶段发展的国家或民族 ,但都不是“纯粹”的跨越。中国的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也不是“纯粹”的 ,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为了推动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变得更加完善 ,共产党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经济广泛地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将谱写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发展理论构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上,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为哲学依据,是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国情深刻反思的结果.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发展战略、根本动力、内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模式、发展趋势、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就是在坚持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认为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可以借鉴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成分而实现跨越发展。这一理论经过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发展,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而改革开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跨越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实际上包含着两种社会发展模式:自然发展形态和跨越发展形态。而跨越发展形态,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跨越类型:常规跨越发展和超常规跨越发展。而且,社会跨越发展本质上是跨越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分析方法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不仅是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也是社会分析的根本方法。中国革命早期,生产力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导致党在这个时期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实际不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因此而曲折。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生产力理论的系统把握和创造性运用,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难题,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其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座理论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当代问题 ,是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是当代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便是创新 ,它决定了当代社会是以创新作为灵魂的社会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价值尺度和发展动力。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两把重要尺度,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把马克思的个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对于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对于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不断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即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不动摇,把生产力的发展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相似文献   

13.
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围绕生产力要素这一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论证,指明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特征。一百余年前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于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偏离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却为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作为又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而且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导致我国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生产关系的跨越为我国落后的小生产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体现出来,即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前苏联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后来居上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只要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也是可能的。同时要使得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要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进入到对高级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较好把握。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世界历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带有规律性的世界历史现象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只有在世界历史时代才成为可能 ,是在社会化生产、世界市场、科学技术和世界普遍交往形成及发展的时代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在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时 ,需要解决好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赶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能迷信社会历史发展的自发性,而应该继承和发扬历史唯物主义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反思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结合起来,面对人类存在异化和自我毁灭的现实可能性,通过积极的建构性实践为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作出贡献。为此,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革命的发生学变成支持后革命建设的精神动力,其内涵也随着此种基本功能的转变而转变。通过这种转变,历史唯物主义有可能获得当代化和中国化的创新形式,成为切中当今时代主题之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构性政治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和谐的前提、途径、目的;和谐是实现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支撑。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落实到人类社会,展现为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生存与发展始终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最基本的权利,社会制度应该对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个性自由的共产主义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现实,决定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决不能也不可能跨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体现在人的发展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社会与人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在坚持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