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法哲学为法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法哲学对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理性审视作用,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将有助于加强法学与环境学科的对话能力。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从人本主义向生态本位主义的转换、私法和公法救济手段的融合、从矫正正义向分配正义的转换等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立法过程和立法构成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既有快速制定与及时修改的成功经验,也有在立法导向、立法内容和立法体系上的诸多不足.基于现行立法经验及欠缺的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应作出发展方向上的调整:实现从政策性立法向应用性立法、从“软性”倡导向“软硬”结合、从现实应对向科学前瞻、从政府唱“独角戏”向多主体合作、从分割立法向协调立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作为立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方法论长期被遮蔽在“司法方法论”范畴之下,甚至一度被学术界和立法实务界忽视。当前关于立法方法论的研究,主要分化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观点,其本质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冲突,缺陷是停留于静态立法方法的形式差异,而忽略了立法方法的动态应用(立法实践)分析。实际上,在动态应用视角下,实践论就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立法者“从实践出发”诠释立法方法的理论结果。它表现出强烈的“立法/法律二元化”倾向,并被看作是动态的方法选择和立法优化的方法策略。而实践论下的立法方法论体系构造,也以“归纳”概念及其逻辑为依托,凝结出“方法有效性+结果有效性”这一复合型结构,由此形成一套集合价值型方法、技术型方法和创新型方法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立法迈向"后体系时代"的背景下,立法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研究转向与研究之嬗变,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立法学嬗变的动因在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过程中的理论诉求,具体包括法律创制转向法律实施、宏观法治转向微观法治两个方面的理论诉求;立法学嬗变的走向是从立法原理的认识论、立法价值的价值论、立法制度设计的本体论转向以立法技术为中心的方法论研究;立法技术主要由包括形式结构规范技术、实质结构规范技术的立法表达技术与以立法前评估、立法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立法评价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思维智慧特质的学理形态.19世纪末期,它以哲学名称、学科生成、论域研究的多重成熟,超越了曾经的道术之学、义理之学.回顾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哲学之"史"的文本繁荣,却忽略了哲学之"学"的文本建设.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着"哲学"与"哲学史"两个论域.哲学是哲学问题范畴所构成的现实学理体系,哲学史则是哲学问题范畴发展的逻辑进程."学"是"史"的本体,"史"是"学"的逻辑进程.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文本著述有"多史少学"的倾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应着力于增强"学"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们交往行为预期机制的法律,其预期能力的大小与立法预设息息相关。立法过程有三个位阶的立法方法,其中一阶立法方法用来认识和解决事物关系的规定性,并把所认识到的规定性赋予法律预期;二阶立法方法用来在多元对立的价值和事实中,通过交涉辩驳,借助或包容、或选择/排除、或设定价值与事实的效力位阶,安排法律的价值和事实预期;三阶立法方法则针对既定法律预期的缺陷(模糊、冲突或空缺),在立法上设置救济方案,进而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法律预期,提高法律预期能力。显然,一阶立法方法通过“真”来“加持”法律预期;二阶立法方法通过“善”来“加持”法律预期;三阶立法方法则通过“美”来“加持”法律预期。  相似文献   

8.
对立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将会推动立法质量的提高.关于合法性的涵义,多数学者主张应该是英文“Legitimacy”的汉译,既指要求“合法律性”、更要求“合理性”、“正当性”.笔者主张应从英文“Legality”方面认识合法性,只要求符合实在法的规定,满足“合法律性”即可,不需要从自然法、正义法的角度提出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合法性有其独特性,可以从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内容、立法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新学科分支——审美文化学,论述了作为现代美学大体系的组成部分的审美文化学产生的哲学认识论依据、科学方法论依据、(审美学与文化学)交叉学科依据和美学史依据,并阐明了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审美文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审美文化”为核心范畴、动态发展的原则、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的原则、文化互渗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所知学引论     
所知学研究“所知作为所知”所具有的规定、所遵循的规律。它既属于哲学的新学科,也属于哲学的基础学科,又同各领域中的实践密切相关。所知学的建立一方面将使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更严密、更准确,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人们更自觉、更有效地从所知的角度来看问题、处理问题。所知学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所知学的元理论;所知学的基本概念;所知学的基本原则;所知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1.
立法法理学即是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研究立法问题,它是当代西方法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立法法理学并不为国内很多学者熟知,它的独特性及重要性也并不为很多学者认同.到目前为止,其学科定位还较有争议,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没有完善起来.分析立法法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独特性,并且希望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立法法理学的主要研究框架,以引起学者们对立法法理学的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者对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的论述,其缺失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立法体制”的含义必须根据“立法”和“体制”两词的含义进行界定。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权限的运行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具有如下特点:立法主体多元、两级、多层次、多类别;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在横向权限划分上,实行权力机关至上模式,国家立法优位和行政立法从属,在纵向立法权限划分上,实行集权——分权模式,中央立法优越和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空间:在立法权限的运行上,奉守效力位阶原则,并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是关于教育史学科基本面貌和总体面貌认识的问题.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育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成熟程度.由于"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形成中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认识.根据目前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水平,当代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可以概括为:(1)以教育活动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教育史学研究体系;(2)以教育史学史、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教育历史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抽象教育史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消费者保护法立法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现行消费者保护立法体系进行回顾,中国未来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构想,应当考虑采用系统化、一体化的立法模式,拟含消费者政策(法)、消费者合同(法)、消费者安全(法)三部分;中国未来消费者保护法的理论创新应从立法指导思想及性质定位上探讨;制度创新拟确立消费者反悔权及“强行持续”制,建立经营者惩罚性赔偿制、强制缔约义务的规定及强化对不公平条款控制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工程学是一个对工程活动进行跨学科、多学科整体性研究的交叉科学学科门类。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可以将工程学和科学学、技术学视为等位亲缘学科,三者虽有内容的局部交集,但各有内涵不同的研究对象。工程学、工程史、工程哲学都以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它们在研究层面、视角、方法、侧重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借鉴科学学、技术学所建构的学科体系,工程学的所有分支学科按照基本属性和功能相对地划分为基础工程学、数理自然工程学、理论工程学、应用工程学、人文社会工程学五个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16.
现行我国民生立法存在以下不足:立法数量较少,体系不健全,部分法律内容陈旧、理念滞后,一些法律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个别法律与实际脱节。完善我国民生立法,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立法原则上,应确立特惠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权利保护、基本保障、强化政府责任和前瞻性原则。其次,在立法内容上,应加快法律的立、改、废进程,健全民生立法体系,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第三,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民生立法的先进经验。第四,在立法技术上,应注重“宜细不宜粗”。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立法程序所形成的“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和法案的公布”四个显性立法程序的基本共识,不能全面解释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原因在于实践中至少还存在着“立法规划/立法计划、法案的起草、法案的审议、适用解释”四个隐性立法程序。其中的逻辑主线表现为显性立法程序与“组织”相勾连,隐性立法程序与“个人”相勾连。《立法法》条文以“组织”视角所建构的显性立法程序和立法实践以“个人”视角所探寻的隐性立法程序共同构成了立法程序的二元结构。从纯粹立法学问题的解释选择问题着手,所建构的立法程序二元结构,需要在“组织”和“个人”两种视角中循环联动,实现视角的融合,以扩张既有的理论解释力,争取最大限度的接近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为法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重要的行政法哲学方法论,既行政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我国行政法理论研究、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与行政审判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研究“清代词学的学科体系与学术内涵”专题研讨………………………………………彭玉平主持(1)1)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初探……………………………………………彭玉平(1)2)清代词学与佛义禅理…………………孙克强(1)3)总集纂辑与群体  相似文献   

20.
"法律先于立法"这一命题在哈耶克的法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枢纽"地位,集批判性、建设性、价值性三重意蕴于一体。批判性意蕴批判了视法律为立法产物的错误观点,建设性意蕴肯定了立法的积极作用,价值性意蕴表明了(自生的)法律优先于(立法的)法律。正确理解"法律先于立法"这一命题,也就把握了哈耶克法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