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刘进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05-109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与现代性线性时间观念迥异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时间意识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在“常”与“变”的执着思索中,沈从文超越了现代作家普遍存在的进化论的时间观念,拆解了“新”“旧”之间的对立模式。在普遍“新”胜于“旧”的价值期许和对未来乐观表达的现代叙事中,沈从文小说中的时间诗学构成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叙事时间的还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义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是叙事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中国叙事作品中最常见的时间表述形态入手 ,以大量的资料探讨了时间表述形态的文化密码、叙事元始的时间整体性、叙事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以及叙事时间与历史时间、时间顺序和预叙的文化意蕴、时间幻化与翻过一面看人生、时间人文化和独特的时间刻度的选择、时态非原生性及其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揭示出中国独有的叙事时间体系 ,以及形成这种体系的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牛宏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5.
6.
付建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25
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古今演变过程。秦汉时期,叙事观念初步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已经发生;唐宋时期,叙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继续深化。中国文学叙事观念以传统的传记、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对象,由批评上升到理论,具有感性批评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何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6-58
叙述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叙述,即虚构叙述.但对中国传统叙事的研究,却不能不将历史叙述纳入其中.由于中国史学传统异常发达,使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叙事中得到高度发展.我们从先秦叙事的特点以及史诗的残缺和小说的晚出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叙述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韩春燕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9-34
前现代时间,是一种生态时间,与现代的机械时间相较,它是一种不甚精确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前现代时间和现代时间的使用具有独立的叙事意义。随着田园诗的消弭,机械时间越来越取代生态时间成为村庄时间的主体。村庄时间样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村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利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1-55
人地关系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自然意识是这三种人地关系类型确立和更替的关键。要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叙事文学中的时间意识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49-51
时间意识并不是随着文学的诞生而进入文学创作的,但是没有时间意识文学便无法生存。从人类的生存经验来看,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而叙事文学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必然与这三种时间维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尚广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6):123-127
从提出到最终走向完全对立,围绕其产生机制,不可靠叙述经历漫长的嬗变过程。不可靠叙述最早由布斯提出,后经费伦和查特曼的继承和拓展,成为了完整的叙事学理论;布斯使用修辞方法从隐含作者的角度分析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里门一凯南淡化隐含者的存在,从叙述者的角度阐释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从而偏离了布斯的不可靠叙述理论;纽宁使用认知方法从读者的角度阐释了不可靠叙述的产生机制,最终走向了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12.
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与生命意识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克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105-109
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逻辑发展线索,中国当代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伦理观。但在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上承鲁迅、巴金等现代传统,又感应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动物叙事中出现了视动物为伦理主体的自觉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出现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畅销和嘉靖本序言"庶几乎史"的理论导向,以及嘉靖万历时期书商的运作,使抄袭拼凑的创作方式成为讲史小说的主流,并由此在理论和写作两方面陷入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这种对素材的人为分割和组合,以及其引发的理论纷争,又在客观上使讲史小说进入到对"虚"、"实"关系认识的自觉阶段。因而,在叙事操作层面形成了明代历史题材特殊的"过渡创作"期。而此时期功利化的创作和虚构情节的粗糙与简化,亦从反方向推动了虚构观念的理性趋向。 相似文献
14.
刘小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10
草根经验的表述与再现是旧金山华人文学的重要传统,这一传统构成美华文学史的一个不能忽视的流脉。美华草根文学建构了另一种历史,以庶民记忆与经验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出这种历史书写的草根意识,从而获得表述自我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5.
李建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60-65
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始终在追求一种现代性因子,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叙述革命的神话,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中,隐匿在革命书写背后的却是传统的模式化叙事。在革命书写和传统模式之间的徘徊,成了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一个叙事策略,也是主流意识和民间资源进行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6.
王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05-112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 :平稳叙事和倾斜叙事。这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又与女性的两种基本生存场景之间存在着共振式的应答关系 ,称之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应答叙事贯穿于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整体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