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60年代,平田清明就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对传统马克思研究中缺失的若干概念范畴进行复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平田成功地看到了马克思所指认的市民社会积极层面的意义。他看到了马克思并没有如以往的国民经济学家般一味地批判私人所有,马克思对私人所有的否定主要集中在私人所有带来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层面上,而肯定了市民社会明确了自他之间、“个体”和“类”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私人所有使分工和交往成为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为否定之否定的未来社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一个挑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新思考,但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有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视,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默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默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彻底否定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一种基于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通过分析罗默剥削理论和马克思剥削理论在剥削存在的判断依据、剥削的源泉和目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性以及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四个方面的异同,指出罗默剥削理论既没有认识到剥削的本质,也没有充足理由驳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正> 承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关键在于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的前提在于,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剩余劳动论述的几种含义是: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阶级对立社会共有的剩余劳动;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反映剥削关系的剩余劳动就不存在了。但如果由此便认为剩余劳动与剥削关系、阶级对立一起产生、一起消亡,显然是误解。我们知道,剥削关系的产生固然是以剩余劳动的出现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  相似文献   

7.
宋冬林  汤吉军 《北方论丛》2006,23(4):129-13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框架下,微观经济补偿与宏观经济补偿是企业和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中的补偿条件,沉淀成本作为核心范畴,构成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物质基础的出发点。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和逻辑 ,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 ,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只能借助于价值范畴 ,通过市场计算、分配社会总劳动 ,从而实行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过程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 ,它本身并不必然包含剥削。剥削、两极分化仅仅来自劳动的特定社会条件。在劳动者重新成为有产者 ,自主拥有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劳分配必然转化为、表现为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吉特·辛哈认为,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仅仅适合于李嘉图不变的价值尺度的要求,但不是马克思转型问题的解;李嘉图和斯拉法的剥削概念也和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根本不同.斯拉法主义经济学家按照工资在净产出中的份额来说明剥削问题,和马克思从生产过程分析剥削问题有着本质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辛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其对剥削概念的说明是遵照马克思<资本论>原意的,对转型问题的分析也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并且,同伊特韦尔的看法相反,辛哈认为不能把货币工资看作是给定的.而应该把实际工资看作是给定的.他对斯拉法关于李嘉图问题的说明也持肯定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标准体系和标准商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剥削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剥削首先是生产关系范畴,然后才是伦理道德范畴。对剥削关系的评判取舍应该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劳动者的情绪和意愿是剥削关系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剥削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什么样的剥削是必要的,什么样的剥削又是不必要的,要从内容及其历史背景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盈利的资本家是不能存续的。资本盈利,经常来自剥削劳动,但资本盈利首先或主要靠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这是客观事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把资本盈利完全视为剥削的结论是不成立的。但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盈利规律、揭示的资本家在利己动机驱动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却是正确的。本文在肯定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资本获取盈余价值、相对盈余价值规律做出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相似文献   

14.
剥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政策及私有观念的长期存在,使剥削现象具备了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正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特别是认识到剥削现象的长期性、剥削性质的非对抗性及剥削范围和程度的可控性,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制,引导其合法的正面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有利于协调多种所有制关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正义概念是个关系范畴,是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指称。这种正义的社会关系秩序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两极张力关系之中被人为建构起来的,它与社会利益关系矛盾运动中的自由与奴役、平等与剥削的矛盾冲突紧密相连,并始终处于人类社会关系总体性的历史流变之中。  相似文献   

16.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樊秋莹 《江汉论坛》2005,1(6):37-40
本文运用马克思150多年前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理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定的历史条件,着重分析了剥削这一古老的经济范畴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进而引发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剥削”首先是生产关系范畴 ,然后才是伦理道德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对剥削关系的评判取舍应该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 ,劳动者的情绪和意愿是剥削关系合理与否的象征。“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 ,不应混同于“贫富悬殊”。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平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口号之一。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带来的不是平等,而是一种新的剥削形式。马克思竭尽毕生精力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