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本文着力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并提出了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 ,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如何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 ,提出产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及有效需求不足等四个方面 ,同时就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打破区域壁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农民岗位职业培训及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杜瑞珍 《南都学坛》2006,26(6):123-124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部分农村劳动者被排挤出农业劳动岗位成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同城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化是实现乡村经济实体集聚的基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有效途径;要以优势主导型特色产业为中介和纽带,拉大产业链条,营造规模型乡村经济实体,形成小城镇建设与主导型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宽就业岗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或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城乡发展进程不同步、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应在借鉴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用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以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进行修正,并初步提出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修正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时期特有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形势严峻.结合实际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对策,对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经济发展缓慢是制约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体系 ,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道路,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依靠这种途径进城就业并不能带给农民工较高的就业质量,也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能过多地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应该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必然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应分析小城镇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专业设置、职业培训制度、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与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农村城镇化过程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小城镇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紧—松—紧状况的原因,指出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而户籍制度则是其一个制度方面的表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调查数据为经验资料,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估测。通过研究认为:在地域上,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在产业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现有制度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预期目标还比较艰巨。作为重庆来讲,应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将有利于推动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