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的关系历来有很多争议,各家所持观点都有一些片面性,或简单否定,或强调过分,往往有失公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意思是“神明的原理”,与他的佛学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刘勰的本体观受龙树影响很深,刘的论“道”实际包含了儒释道兼通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的“折衷”研究方法是直接受龙树中道观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周易》本非文论著述,而是占筮用书,但它本身却蕴涵着文论思想。其中《易经》所论并不多,主要蕴涵于《易传》。这些思想,对后世文论著述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部文论专著,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结构,有很多地方均取法《周易》。探索《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对于深入研究刘勰的文论思想至关重要。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3.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4.
包括纪昀在内的诸多注家引《诗纬·含神雾》来注释《文心雕龙·明诗》的“诗者 ,持也” ,这不无偏颇。刘勰在此处惟言“发乎情” ,并没有纪昀等人所解释的“止乎礼义”之意。另外 ,纪昀批评刘勰《明诗》篇“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所论是“局于六朝习径 ,未得本原” ,但他因为没有考虑到近体诗的成熟是在唐代之后 ,而对六朝时的刘勰有明显的苛求之嫌。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称为“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确实,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巨著,在它颇具规模的理论构架中,涉及了极大部分文学理论问题。而其中,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尤引人注目。《文心雕龙》篇名中的“文心”二字,按刘勰的说法,“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为文之用心”,这不就主要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吗?因此,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神"是刘勰《文心雕龙》吸收总结中国古代巫术、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范畴之一,兼具多重义,在《文心雕龙》中以"神"为核心的范畴群也是构成"神"范畴内涵的重要依托。结合古代生命医学思想解读"神"义,更可洞识刘勰"神"的生命内涵及其理论系统性。"志"亦有多重义。强调"思"是刘勰为文用心之"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心雕龙》的结构,刘勰本人在《序志》篇中有两种划分,一是粗分,分为上下篇,上篇二十五篇为“纲领”,下篇二十五篇为“毛目”;二是细分,将《序志》以外的四十九篇划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等三个部分。在刘勰划分的基础上,现当代许多学者结合现代文学理论,根据个人对《文心雕龙》内容的理解,对该书的结构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法,计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等。参照各家所说,我们认为,《文心雕龙》的结构似可划为如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的时间尽管相距八百余年,然而它们各自在西方和东方文论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则早为世人公认。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我国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高成就,他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至于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舆膳宏1《文心雕龙》第四十章隐秀篇,虽然其中四百多字可能是后代的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发展上古著极其重要的地位。刘勰指出:“文之英,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  相似文献   

10.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纲的讨论,学者们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意见。但是,对“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还是有待商榷的。笔者发表一点看法,以教正于大家。在《文心雕龙》的篇目中,被刘勰称为“文之枢纽”的,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五篇。所谓“枢纽”,就是纲,就是《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2.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14.
刘勰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文艺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刘勰一生著述颇丰,见之史书著录者有《文心雕龙》、《文集》、《刘子》以及众多的碑文,随着近现代《文心雕龙》学的勃兴,对刘勰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拓展。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曾说过:“人知‘文刘’而不知‘哲学’久矣,虽有辨者,用力不足,难排众口”。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一书,最早著录它的《隋书·经籍志》署为“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清内府藏本所署相同;汉魏丛书本和清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则署为“梁刘勰撰”。清代以前对该书所署的年代似未曾引起注意和异议,到了清代开始对成书的年代进行探讨并对所署“梁”代提出了异议,如纪昀、顾千里等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19.
读了刘勰《文心雕龙》,我觉得文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否则,便象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的那样,“为文而造情”,“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刘勰这里所说的“情”,即指情思.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也便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情感的体现.这便是说,文产生于情;“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情采》)人们只有在感情充沛的基础上,才能写得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的视角出发 ,以文本内容为研究客体 ,以定量与定性两个维度结合的实证研究方式 ,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情况。通过定量的引证分析 ,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周易》对《文心雕龙》影响的广度 ;通过定性的阐释性分析 ,则着重揭示出《周易》对《文心雕龙》影响的深度。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 ,既充分体现了文本之间的客观性 ,又注重了主观阐释的洞见能力 ,两者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