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我所在地的物业处为电业公司代收业主电费,电费价格为每度0.548元,物业处每度收0.65元。我询问时,物业处说根据与电业公司的合同,可以按电费加收8%的手续费。请问该说法是否有依据?刘耀辉  相似文献   

2.
苏洁澈 《江汉论坛》2012,(4):137-140
存款保险体系作为"金融安全网"和银行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的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破产程序中的角色各不相同,美国的存款保险机构集监管机构、保险人、接管人、管理人等多种角色于一体,而欧洲国家的保险机构则仅仅作为破产银行的保险人,在银行破产程序中的作用并不大。欧美国家的经验对中国合理定位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破产中的角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航 《家庭科技》2009,(4):48-48
我正打算办理离婚手续,因担心离婚前丈夫会转移财产,便拿着相关证件和丈夫名下的存折,到银行要求查询账户存款明细,但银行工作人员不给查询。请问,我到底有没有权查询丈夫的存款?  相似文献   

4.
爱校 《家庭科技》2006,(12):17-17
钱存银行,并非万无一失。从目前的银行个人金融服务来看,有四种金融服务能有效地为你把好存款的安全关,避免你的存款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偷走”。限额支付锁定现在不少银行开通了银行卡限额支付功能。因此,你可以根据你每次取现、转账的大致金额,对你的银行卡来个限额支付锁定。一旦你的银行  相似文献   

5.
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其风险的存在一方面给自身的稳健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给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难题。维护银行经营安全的措施很多,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合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进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在我国 ,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通过政府行为来防范。这种政府保护机制不利于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 ,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而 ,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已成为可能 ,为减低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应尽快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并做好相关的立法、机构设置、理赔等的配套措施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晓春 《阴山学刊》2008,21(2):66-69
外商银行在华没落的原因主要有:华资银行的发展抑制了外商银行的扩张,是其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殖民主义揽存政策不当致其存款增长缓慢;钱庄的衰落以及买办制度的废除更加速了外商银行的没落。外商银行作为一种在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享有特权的商业银行,它的衰落值得我国现代银行业深思。  相似文献   

9.
李伯涛  龙军 《学术论坛》2007,30(12):108-111
文章先分析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然后论证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剖析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晖 《快乐青春》2009,(11):20-21
1965年,上海市民孙喜悦将120元钱存入了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回到家里,他将存折藏在一个很少使用的抽屉底部,没有告诉妻子。5年后,孙喜悦与妻子感情渐淡,两人协议离了婚。离婚后,孙喜悦离开上海,搬到了其他城市生活。而那张工商银行的存折,  相似文献   

11.
与风险对等的定价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关键和难点,有必要创新地放宽Merton模型中的假设条件,研究在监管宽容和银行债务结构同时存在时,改进的Merton模型如何确定保费及它们对保费的影响。现今我国已开始施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应立足整个宏观经济,设定合理的监管宽容系数并且敦促银行控制好财务结构比例,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王骞  杨兵 《家庭科技》2008,(9):48-48
案情回顾 128万元存款被人用克隆存折取走,佛山市储户潘先生将银行告上了法院。不久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某银行向储户潘先生支付全部存款人民币128万元及利息。  相似文献   

13.
喻微锋  郑建峡 《西部论坛》2021,31(2):106-124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会通过存款竞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存款竞争分为存款规模竞争与付息成本竞争两种.采用2007—2018年我国10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存款规模/付息成本→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挤压存款规模、抬高付息成...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表现为:退出方式以强制型市场退出为主;退出模式主要表现为行政主导的小规模退出;退出路径主要依赖于托管重组;退出处理成本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健全的市场退出法律依据;缺乏合理的退出风险分担机制;行政主导的小规模退出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存在"太大不宜倒"的退出监管容忍问题;有进无退的银行业市场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建立有效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应做好五方面工作:明确确立银行市场退出规则的监管动机;把握好银行市场退出的时机与方式;尽快建立显性的费率基于风险调整的存款保险制度,合理地分担退出风险;以市场为主导,健全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规范银行市场准入规则。  相似文献   

15.
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权明晰,经营绩效优良的"泰隆城市信用社"挤兑案例的研究,讨论了挤兑发生的原因;检验了银行挤兑产生机制的理论争论.本文延用了Diamond and Dybvig(1983)和Peck and Shell(2003)的模型,我们发现:传统银行业务的存款合约受到现金流动性、偿还能力、先到先服务的限制,储户偏好可能受到外在谣言、扰动和经济冲击的影响,无论(利息)收入是否会受到损失,任何储户都会争相从金融机构提取现金.本文还讨论了解决挤兑事件的几种途径的可行性.例如,政府救助与银行管制、存款保险制度、"萨罗夫"银行制度(Suffolk System)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对于解决挤兑事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1,(8):44-44
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额外收入,如稿费、有奖储蓄或各种彩票的中奖、亲友馈赠、银行存款利息等等。不少家庭对固定收入的理财很认真,而对额外收入却很随意。首先,额外收入与固定收入对家庭一样重要,也要将其列人家庭理财计划中。有了大笔额外收入,若暂时没有明确如何花,最好及时存入银行账户,然后根据家庭计划择期储蓄。  相似文献   

17.
保证银行的资产安全即保障社会资产安全,银行规避了老的风险后,还会有新的风险,以老经验解决新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大多数风险是由低级错误和道德风险造成的,因此减少低级错误和道德风险应当就是银行治理的中心任务之一。同时,还应注重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输血时,债权人逼债和业界人士高薪抽脂,就会引发金融动荡,所以金融创新与银行实际资本应保持适当比例,以维护社会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远 《家庭科技》2010,(8):42-42
信托类理财产品是指由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全部资金,投资于指定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专项信托计划。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动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介于国债和股票之间,具有风险适中、预期收益较高的特点,是现阶段比较受追捧的理财产品。从目前市场上在售的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预期年收益率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2):26-32
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在逐渐壮大。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主要归属于银行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基本上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接轨,但是仍然存在监管不足现象。本文使用微观银行学的方法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讨论它的监管问题,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抵消存款市场对投资策略的影响,表面上看它可以帮助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甚至允许银行的投资策略回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实际上资产证券化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呈现出“跷跷板”的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就会增加信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实际上又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对于这种情况,存款保险制度无法带来改变,资本要求可以保证银行的投资策略回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对于流动性策略却存在监管盲区:当流动性资金的规模处于一定区间的时候监管机构不会觉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鉴于此,未来的监管改革应该顾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尽快完善金融市场、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二,应该关注银行资金的存续时间,甚至把存续时间也作为监管资本的一个依据;第三,应该增加对金融市场的统计调研、关注市场动态,尝试建立风险预报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开业仅两年多的时间,各项贷款余额就飚升至11.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71.2%;各项存款余额达14.4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69.5%。开业仅两年多的时间,一个不足50人、单个网点、单个自助区的小银行人均创利却超过了系统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