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年无声的中国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荡。随着社会的动荡及西方文明的输入。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文化在“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审视中受到新的评估与选择。中国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开始了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的工作。“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这便掀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股思潮——文学革命的思潮。 然而时至今日,对掀起这股思潮的两篇重要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单字构形方面不同之处的对比,配合史书中有关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记载和能够反映这一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地下出土实物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字书写排列形式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否定了西方某些学者所言“‘自右向左,自上向下’的典籍文字书写排列形式是中国人所天生具有劣根性的最初表现”这一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3.
‘道’与山水艺术孙希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认为就出在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推进到20世纪末已浮现出多种写作的可能性。随着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萎缩与悬置、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日趋边缘化与个人化,作家对自身和文学的思考、理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冷静与“自由”。节制或搁浅了传统文学话语的承诺和喧嚣,文学拓展了自由书写的生存空间。“回到民间”便是在这种文化语境鼓动下,文学作出的一种必然抉择。尤凤伟在《回归本土》一文中说:“曾几何时,作家们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力图扮演‘医生’、‘法官’和‘代言人’的角色,而后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便开始意识到这仅是作家的一厢情愿。生活并…  相似文献   

5.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自“五四”时期问世后,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史著作,总把它和西方世纪末文学联系起来,有说它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纪末’的病态的表现”;有说它是“颓废的著作”,“不是端方的”;有说它是“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更有的说“作者沾染了资本主义没落的颓废的影响”等等,并且,似乎成了定论。近几年里,笔者对此作了些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对此定论作出质疑,以求教于海内外同好。  相似文献   

7.
重农轻商、疏离城市的文化传统使都市文学一直处于被主流话语排拒与贬抑的不发育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元独尊的文化语境更使都市文学失去了存在的可能,不无遗憾地出现了断裂与缺失。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多重刺激,都市文学也开始复苏与勃兴,在世纪末多元文学格局中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构成了醒人耳目的文学景观,结束了长期被冷眼与指斥的文学灰姑娘地位。  相似文献   

8.
记者:王蒙先生,您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著名作家、学者,我们想就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请您谈一谈看法。王家:很乐意接受你们的采访。咱们谈些什么呢?记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现在都处于个非常的历史时期。一是21世纪的钟声马上就要奏响,世纪末的情绪日益突出;另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很多人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一些迷茫‘j困惑,在文学上也是如此。您能否从一种大文化的范畴就当前的文学现状及发展走势作分析?王蒙:这个题目太大,最好我们就一些具体问题谈谈。记者:现在有一种明显的趋势是一切都向市场靠拢,文学也概…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时期,颓废的心理情绪四处弥漫,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Oscar Wil  相似文献   

10.
大清对外交往史上,李鸿章是一个特别傲慢的人。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位专门与“洋夷”打交道的人,是大清第一个外交家。近一米八的个头、堂堂的仪表,站到外夷面前一点儿也不逊色。1896年6月27日,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乍见面时,两个人着实互相客气了一番,可是当俾斯麦说出“我听说有称阁下为‘东方俾斯麦’者”时,李鸿章当即脱口而出:“噫!我只听说过有位‘西方李鸿章’,可是阁下吗?”  相似文献   

11.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出现了一种“全盘西化”论。有个别人很明白地说:“我是欣赏‘全盘西化’的观点的。‘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所有全部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这无异是要把西方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包括政治体制、所有制、意识形态,全都搬到中国来。说穿了,就是要丢掉中国的社会主义,使中国资本主义化。也有人换一种说法,说什么“社会主义搞早了”,社会主义在  相似文献   

12.
孙炳祖 《社区》2010,(29):58-5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革‘文化’命”的岁月里,图书馆、书店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书了。当时,老百姓有个说法,整个文学文艺界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差不多的文学书都归人封、资、修,“毒草”、坏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任何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灵魂。古希腊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表现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它的创发与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苏格拉底的“追求‘有知’而‘公正’的‘至善’境界”;柏拉图的“创制等级分工的‘至善’社会”;亚里士多德的“信守中庸的‘至善’之道”。这一价值目标之所以会被古希腊人所认同,是因为它无形中契合了人类本性对当下的“实然”世界与理想的“应然”世界的双重渴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钱玄同是一个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他抱着传统原罪心态,在功利主义、经世致用的目的下,要铲除“东方化”,以为“‘东方化’终于是毒药”①,主张“欧化”、“世界化”。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主导思潮,对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文化激进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钱玄同,其心态、理论和实践,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人对梦的探索是人对自身的反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梳理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成因、本质,对梦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梦说先进水平。《管锥编》还探讨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不可与说梦者,亦不足与言诗”,“欲‘烛’知‘心境’,必‘蹈’勘‘梦区’”等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7月4日上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白烨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在石河子大学中区音乐厅先后为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文学变动中的‘80’后”和“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讲座。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论认为:“在读者中心论的大背景下.所有文本解读的最后‘实现’是在作者手中。而读者的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生活的积累、理解的状态、个人的品格等.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文本存在着空白.这就给读者的填空留下了各种的可能性.认为语词的隐含义是不确定的.读者的解读都可以自圆其说”。一时间.阅读课堂“热闹非凡”.各种阅读的“声音”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8.
李琦联系西方对我和平演变来分析我国“政治波普”与“先锋艺术”的负面影响,是对的。朱维民却认为这是“胡牵乱扯,抡起千钧棒乱打一通”;是“喊‘狼来了’消遣”。本文分析:论争焦点的“椅子画”是别有用意的。苏联解体说明不仅“狼来了”,“吃人了”,而且还想再“吃人”。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要顶住这股逆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然而对这句话本身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一个‘这个’”的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一个‘这个’”就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的代名词,有的认为恩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人个‘这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我赞成第二种说法,试从下列几方面来说明: 一、从恩格斯写信的背景及原信的意思看 恩格斯这句名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