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作为一种与生物遗传编码相对应的社会编码,是由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组织形态.人脑自组织是人类意识自组织的物质基础;语言的自组织形态规定了人的思维范式;人类实践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方式之间不断反馈循环的自组织系统;而作为文化模式基础的生活世界则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网络世界.因此,人类主体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觉性和自由度,乃是人性的文化本质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接触的日益广泛,民族精神振兴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少人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旨在指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误区以及振兴民族精神之关键所在。一、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经说过:“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申小龙我国现代语言学是以西方语言学为参照系来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由于人类各民族文化本质上是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历史经验和心理结构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对面临的不同的自然和世界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因此各种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草原文化是古代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多元游牧文化,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多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融合中不断地创造、积淀、充实着青藏高原草原文化的内涵,使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具有了民族的融合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主体的多元性、文化遗存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传于世的民族文献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文献,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民族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振兴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直是人类为之不息追求奋斗的崇高理想。因之,自由观也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但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由观。中华民族积聚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传统自由观深深植根于这种历史和文化,自然被赋予鲜明的特色,并反过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心理发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在其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殊本质 ,或者两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各自所具有的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本质。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关系 ,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哲学上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才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普遍的 ,又都是特殊的 ,文化的动态的普遍性即为文化的静态的特殊性 ,反之亦然。孔汉思的“普遍伦理”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普遍性理解为各种文化中永恒存在的共同本质。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特殊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永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在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因为文化的普遍性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 ,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是存在的 ;因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康英 《天府新论》2006,(Z1):172-173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在内涵和形态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丰富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文化遗迹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如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历代中国人的创造智慧与经验的历史文化文献,将  相似文献   

9.
刘忠红 《中州学刊》2002,(4):111-113
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它促进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既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又完善了一个“化人”的世界。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神遇合及其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清 《兰州学刊》2009,(3):177-180
作为古典文明的重要形态之一,呈现于不同历史阶段当中的,以叙事文本为主要载体的人类与神性集体之间的交流、逢遇,是人类自身伪托神秘力量而达成的虚幻式满足。人神遇合虽然展示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失为人类被规训之下生命激情的展示及释放。从文化根源来看,以人神遇合为主题内容的神异叙事的生成,大致经历了从万物有灵到人神混同、从绝地天通到沟通人神两个重要的前发展时期,而绝地天通之后的人神沟通,使得人神遇合文化更具社会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往往通过物的记忆和非物质的记忆来展现各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各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文化元素自身的生态制衡与记忆方式,将最终决定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型态。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多种形式,但以人为载体的教育是文化传承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创造新文化,扩大社会记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与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的本质的统一 ,文化是其实现的方式。一方面 ,人要按人的方式实践地和观念地改造外部自然 ,变其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人要改造自身的自然 ,将自己塑造为社会的文化存在物和文化主体。从基础的意义上说 ,文化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的统一的过程。自觉地保护适合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及其再生能力 ,就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为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妥善运用民族文化资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旅游富西部民族地区、兴西部民族地区,将是西部民族地区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和西部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民 族 旅 游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根 基人类的任何文化都是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所处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现实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形态,本质上是与“自然和天然”相对应的“人造物”,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创造,因此,“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同社会的自觉创造的状况成正比的。今天,人们积极进行社会发展的预测,建立“未来学”,制订发展预测和规划,乃是现代社会中人的自觉创造性空前提高的体现。眼下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文化热”正产生于这个背景。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未来社会的预测更是同人们的创造心态和创造活动的预测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同对于未来的文化形态和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是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问题,在理论界早已形成共识,即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存在或生存的根本方式。这无疑正确地揭示了人的基本本质,但在笔者看来,仅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似乎不够完整与具体。从发生学上看,人在实践中生成了人自身,但同时就创造了历史与文化,创造了一个属人的文化世界,人自然地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交往与文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依据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探讨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认为:交往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和侧面,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交往中具有否定性的、起媒介作用的要素,是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不同的交往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相应于不同的交往结构,人的社会性也表现为不同的水平和性质,从而有不同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随着交往结构的变革而历史地变动着的矛盾运动的动态关系。在不同的交往结构中所形成的客观价值关系系统,构成不同时代文化结构的核心。为这种价值关系系统所贯穿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者互为媒介、相互制约,形成一定时代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只有把全球化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从唯物史观出发,才能认清全球化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通过其历史实践创造的,只有当劳动人民由历史的客体上升为历史的主体,绝大多数人的全球化才会代替少数人的全球化,社会主义才会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与命运的思考更为重视。如何在增进人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增进人的精神文明,即把优化人的创造世界与优化人类自身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关涉到人类的未来。尽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层次有诸多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上述文化哲学的主题却涵盖了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核心精神。人类同处于一个生存空间,现代文化的横向信息传播与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世界性,每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生都将不能回避这种现实而封闭自身。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体现了这种文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