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改革大规模地展开并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问题的认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具有了自己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只有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解 相似文献
2.
分析的前提目前,社会过程的讨论在我国和国内各地区已成热门话题。“我们正在走向何方?现在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吗?”社会学分析的任务并不在于过多地描述大众意识的状况和舆论的现 相似文献
3.
谢立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在拙作《西方社会的新变革与社会形态的双重构造》(《江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一文中,笔者曾经提出了社会形态双重构造的观点,并试图用它来解释当前西方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本文将进一步说明,社会形态双重构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它不足凝固不变的,仍然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本文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按动力,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历史观形成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并明确指出,社会决定国家,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原则和思想。只有运用这一历史观来指导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社会生活过分国有化的旧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而改革的现实原因则是苏联模式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取决于人们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本文认为,改革道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革要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靳永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5,(Z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无偿占有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劳动人民只能出卖劳动力,过着贫困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不再遭受剥削和压迫,消费品的分配,采取了按劳分配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最高和最后的历史形式,它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是随着国家政权转移到与其他劳动群众联盟的工人阶级手中而产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应的一系列阶段。这些阶段是: 相似文献
9.
毛谦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对中共建党时期社会主义观的产生、发展及其得失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建党时期社会主义观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对社会主义的一般向往逐渐走向从中国实际考虑具体革命道路的过程.它本身就表明,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其生命力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都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
在社会主义时期,当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虽然还会长期存在,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有同志认为是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有同志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的认识,努力完成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任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5,(3)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根源。学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商品交换过程中必须根据等价原则来进行。这是贯穿在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价值规律的存在,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长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思想政治工作靠什么来吸引群众、凝聚人心 ?归根到底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英模人物以身示范的崇高人格 ,永远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无穷尽的源泉。总结历史经验 ,进行榜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榜样教育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大昌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一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国内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平等权利之后,是否还存在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专门论述。十月革命后,列宁、斯大林科学地分析了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其基本内容,是发展经济文化、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这就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理论。一九一九年,列宁指出:“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策决不是象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列宁选集》第三卷760页)同时还 相似文献
15.
何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产生了某些共同性,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各民族自身的特点依然存在,它们之间的差别还很显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差别,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温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信徒众多,在群众中有着一定影响。特别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的藏传佛教和小乘教派,至今为一些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所信奉,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还留存着深刻烙印,有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宗教还有广泛的国际性。因此宗教在我国既是一个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安定,民族 相似文献
17.
王奕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过去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强调了“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民族的分布和发展很不平衡、而民族关系又比较复杂的国家里,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保持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德。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商品交换过程中必须根据等价原财来进行。这是贯穿在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必然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价值规律的存在,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绍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就使用过“民族意识”这个概念。斯大林在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也谈到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加强了‘民族意识’”的问题。但是,至今很少有人研究民族意识问题,也没有确定它在民族理论中的地位,甚至在现有的社会科学各种辞书中还没有把 相似文献
20.
古永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6):101-106
明清时期为怒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却因资料匮乏而使研究的深入难度增加。在挖掘、耙梳史料的基础上,对此期间怒族的族名与分布、经济生活及民族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