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胜利地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它的初创时期——红军时代,毛泽东根据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建军原则。红军三大任务,则是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从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逐步形成。古田会议决议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在连队建立支部,通过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训练、建立士兵委员会等方式巩固和确保军队是听党指挥、上下齐心、为民打仗。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及其贯彻,对于肃清人民军队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破除军中的上下隔膜、确保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建军思想,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坚持政治建军这一人民军队最重要的建军原则和最具根本性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央"二月来信"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中央对红四军今后斗争发展方向的一封指示信,信中通过对红四军面临的革命形势和党的主观力量的估量,对红四军作出"分兵"的指示。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四军前委与中央在革命形势的判断和红四军斗争方式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而来信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红四军前委的积极响应和贯彻实行。仔细对来信进行解析就会发现,虽然中央来信绝非毫无根据,但红四军前委的这种回应也同样有其正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曾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前四次“围剿”都被我中央红军英勇地粉碎了,但第五次“围剿”却没有被粉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一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中国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路线,而推行了与之相反的错误的军事路线。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包括红军的建军原则和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两个方面。建军原则主要是:红军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和全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这三项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根本的建军原则,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军队和国家一样具有阶级性,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可以回应某些西方国家就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问题对于中国的指责;并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完成“站在自卫立场上,尽一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这一中心任务,毛主席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提出了《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其中指出“兵贵精不贵多,仍是今后建军原则之一。”今天,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认真学习这一建军原则,对于深刻领会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建军路线,深入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周恩来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采取灵活方式,在四条战线上进行了长期斗争.经过长达22年的努力,在四条战线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终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周恩来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27年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对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去向作出了原则性的决策。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在从事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将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进行了具体化: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改革政策;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党的思想路线;规定了红军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阐明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毛泽东提出的这些主张,解决了八七会议所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八七会议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前后,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滋生起来,在“司令部对外”口号的是非、党委制和党代表制的存废等重大问题上,党内军内歧议纷起,莫衷一是。遵照党中央“来中央报告与讨论一切问题”的指示,红四军派陈毅同志赴上海,向中央做了详细而忠实的汇报。党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同志听了汇报之后,代表中央对红四军工作做了全面指示,并由陈毅同志代笔整理成《中共中央给红四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相似文献   

10.
创立中国人民的新型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秋收起义后,这项使命落到了毛泽东的肩上。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的规律、任务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及实践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从而历经了提出、实施、完善三个阶段,把它锻造为我党领导革命军隊克敌制胜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1929年,红四军七大前后发生了一场史称"朱毛之争"的严重争论。这场争论过程虽然有许多消极影响,但争论的结果却实现了从思想认识的严重分歧到高度统一的历史性跨越,产生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党建军纲领性文献。这场争论是红军创建初期在探索党和军队关系以及军队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过程中的不同意见的争论。越是开拓性的工作,就越是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主要领导之间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场争论虽然已经过去了近90年的历史,但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工农红军优良传统的形成时期。古田会议确立建军基本原则,优良传统首先在思想层面上形成,这是红军优良传统进入形成期的标志;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在遵循建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制度,红军制度成为优良传统的新内涵;长征将红军制度贯彻落实到官兵的行为活动中,使之成为红军的自觉养成,优良传统的内涵扩展到行为层面。抗战前夕.经过对红军一系列思想、制度和行为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加工.优良传统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阐明了革命军队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建设工农兵武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工农红军的原则和要求,这对当今中国特色军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陕地区是近代中国最落后地区之一。红四军入川后不仅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而且把它发展成了全国第二大根据地。研究当年川陕省委和红四军在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年(四十四岁) 一月 月初 红四军前委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朱德率红四军一、三、四纵队,毛泽东率红军二纵队,先后回师赣南。 二十四日 红四军四个纵队在宁都东韶胜利会合,在这里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暂时分兵。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军初创时期,应包括从南昌起义到整个井冈山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革命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军创建并确立一系列建军原则的一个关键时期。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的政治思想和原则被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仅就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集中,到1928年4月之前这段时间,毛泽东怎样带领起义部队战胜重重困难,如何建设部队,并逐步形成了我军建军原则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战火硝烟里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革命奋斗历程,深深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欲拯救社会非依靠革命武装不可!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作为他民主革命思想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于近代社会的土壤里萌生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徘徊,直到他的晚年,在新的历史时代赋予他民主革命思想新的生命力的时候,它才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探讨孙中山后期的建军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历史大转折年月的思想特色;同时,对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们在建军与武装革命问题上继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的进军,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它胜利地粉碎了湘赣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开创了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使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的烈焰,成为尔后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为发挥好、运用好古田会议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好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我校在古田会议会址建立了党员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于6月11日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广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郑祖宪同志作重要讲话,指出古田会议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是思想建党,精髓是求实创新,本质是一切为民,根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善于从政治角度去处理军事问题,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十分重视谋略,在建军思想上强调选将用将,并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于军事训练.他将心学运用于军事之中是其军事思想最具特色之处.阳明心学虽属唯心主义体系,他的军事思想却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