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水墨画线性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语言结构,是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青花”艺术同样是以线构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愫,显露传统历史“青花”陶瓷的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线性艺术构成绘画的灵魂。《王安石》、《汤显祖》水墨人物画用“青花”陶瓷制作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毕摩画是彝族古老的传统绘画之一。本文以图文对照的形式佐证了毕摩画是一种线的艺术 ,深入浅出的论述了毕摩画是一种独特的内质结构画法及其审美价值与功能 ,阐释毕摩画是彝族古朴而神秘的原始宗教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为“仕女画”,在日本画中被称作“美人画”。虽然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两者的名称有差异、但在实质上,仍属于同一种绘画题材。而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唐代仕女画,长期受中国传统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发展。甚至被称为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浮世绘美人画,我们在透过其浮华的外表下,仍可清晰的观察到其内蕴亦深受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本文旨在对现有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及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表现技法及构成形式做比较,研究、分析和讨论两者的异同,并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民间美术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美术、剪纸艺术、绘画艺术等。民间美术在水墨画中又有几个分支,有山水水墨画、花鸟水墨画、人物水墨画等,文章从水墨人物画中的民间美术魅力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看民间美术是如何在水墨人物画中发挥其魅力的。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艺术有不解之缘。作为艺术构成部分的绘画被佛教、基督教纳入自己的膜拜体系,使之成为传播“福音”的工具,同样,道教成立之后,也让绘画在自己的神学体系中执行宗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绘画史籍中,关于佛教画、道教画的记载史不绝书,甚至专辟“释道画”或“道释画”之目。对于佛教画,研究者多,成绩斐然,然而,对道教画的研究,问津者鲜。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道教人物画作一番探讨。道教人物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画,它的出现只能在道教产生之后。笔者将道教人物画分为神仙故实类,神祗偶像类以及仙真偶像类。探讨其演进过程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和这种“宗教招贴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画家们的创作劳动揭示人创造“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历来有乐感文化之称 ,泛音乐化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倾向。自古诗乐同源 ,千余年来诗乐虽分分合合但始终有纠缠之势。建筑因其抽象与和谐而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绘画是貌似与音乐距离最遥远的艺术 ,对于绘画中音乐性的挖掘 ,最可以揭示出中国艺术的泛音乐化倾向。水墨画这一中国绘画的典型形态 ,正是在阴阳律动、水墨晕章中展开的 ,“气韵”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概念 ,对于音乐的借鉴不言而喻。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核心是道 ,道的演化轨迹可以大致归纳为 :“意” -“象” -“数” ,而道在其间不断演化和流转的程 ,无不渗透着音乐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审美品格。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从工具材料、笔墨趣味、技法理论以及其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传统的水墨画如何适应当下的文化环境,如何实现自身的新的艺术语言建构,以表达当代的文化诉求,从而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神的表达,是中国画的终极追求。宗炳的“畅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进一步发展了“以形写神”论。意象性是中国画的根本特点,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形写神”观对中国画影响深远。在造型上,中国画追求不似之似;在创作表现技法上,重视以线造型,以墨色为‘主。“以形写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指引着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禅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内容,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艺术.禅道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水墨画的绘画精神与艺术风格,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与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3.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4.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内的最高美学标准。其本质内涵即是“传神”,自诞生之日起,其内涵便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嬗变,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传人物之神(魏晋)、(二)传山水之神(两宋)、(三)传作者之神(元)。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显示着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稚拙画,是以画面形式意味和风格特征具有稚拙艺趣来界定的一个绘画类别。稚拙画由来已久。艺术史表明,它并非仅是人类不成熟或幼稚时期的产物。对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特征、审美价值,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深入探讨的。把稚拙画提高到理论层面来研究,或许是时代和艺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历史的不断洗刷,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在写实水墨画与写意水墨画中,水墨绘画艺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是一种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上的统一。水墨画简约质朴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以一种形象简洁,寓意丰富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更多要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六法”是中国画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 ,只有领悟、糅合“六法”的精髓 ,才能不断的促进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空白”原是绘画术语,在中国画中是格高难求的神妙境界。它多利用黑白墨块来显示开合变化,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的意趣,成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在艺术发展的长河里,常会出现各门艺术互相渗透交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艺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期间的短篇小说显得异常活跃,甚至很不“安分”。它不仅侵入了散文、诗歌等相邻艺术的地盘,而且还向音乐、绘画等艺术家族扩张。在艺术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门艺术侵入其它艺术门类的同时,也会被其它艺术同化。新时期小说在和相邻艺术互相渗透交媾的过程中,也接纳了中国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重彩”之“重”字在绘画上的材料,是指矿物质颜料(石色),从颜料的质感上讲,它是以矿石为原料,经研磨成粉或…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以其深厚的西学理性沉潜于传统艺术的遗产宝库中,发掘整理出其中恒久不灭的精髓,并通过与西方诗画艺术的比较为我们提示了理解我国传统诗画艺术独特气质及价值的途径。即中国古代诗画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独特产物。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已不可挽回地逐渐消逝,而它所遗留的遗产却是中国现代艺术及其精神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