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目前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与难题。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内在本质,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外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崇德重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三大层面;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集中体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大方面的立体系统。新时代进一步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有助于极大地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汇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华文化、适应中国发展并引领未来前进的奠基性成果。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全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身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延续的文化本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核心实质提炼升华,在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为传统理念注入了新的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第二个“相结合”论断的引申与支撑,既在静态上找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重大创新,又在动态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高度契合”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新世界属性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具备了再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两者最终又要归于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文化进入到全新发展的新高度,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华文明展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中华文明观。习近平中华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文明观以及在参观访问、抗击疫情和对策探索的长期实践中生成的。其核心内容包括强调中华文明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贡献,明确中华文明的气质特质,分析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的成因以及指明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实践路径等。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以及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冲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价值局限,通过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文化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即“一和四观”。从习近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邓小平“和平观”与胡锦涛“和谐观”对习近平的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可简要分析习近平“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是中华文明与全球其他文明在文明发展的比较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最为显著的特色。这种历史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为政治基础;以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为物质基础;以儒学为核心的儒法道释多元一体的文化为思想保障;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共存的中华民族为文明载体。科学把握中华文明这一文明特质,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含义。自然地理视域下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对天下的解读、时人对“大九州”和狭义“九州”的阐释上,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九州”天下观表达了天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视域下的“天下观”,表现为以“天下”形容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以畿服制的方式呈现天下秩序,体现了“天下观”是包含“多元性”的大一统;文化视域下的“天下观”,则要求通过“礼”文化将“中国”与“四夷”共同统一于天下,以“礼”拓展华夏的文化空间。先秦时期“天下观”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点,从此,“天下观”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下观”是举世唯一的社会观,为中国社会发展规约了方向。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中国的“天下观”实际上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地理上的概念,即中国人如何确立着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二是社会寓意方面的,即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文明与传统。也即自然的天下观和人文的天下观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社会基础,即中国的乡土习性。“天下”视域下的中国社会既是充满僵化与超稳定因素的社会,又是弥布活力与变革的社会,在这里,“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经验”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在宇宙观、历史观、社会观、伦理观、群众观、阶级观上体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是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第二次进京,毛泽东“读了许多俄国情况的书”,“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震撼着青年毛泽东;世界观上的“顿悟”,使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上的完备性使青年毛泽东在思想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华夏文化是生于自然中的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宇宙观、文化观、道德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探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观。整体观是华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之灵根,一经形成就进一步统率着宇宙观、文化观、道德观,并贯穿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华夏文化的宇宙观、文化观、道德观、整体观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精神,是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与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环境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必将成为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思维方式转变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明是人类自身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劳动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违背历史规律的愚昧,但引领人类成长的是社会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贡献与发展。它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新的贡献,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以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形态。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但是却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整治环境、美化环境、发展再生资源、优化资源利用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这些理论和实践表达了毛泽东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弘扬,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步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新闻出版工作的根本行动指南.以C N KI期刊数据库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关键词词频分析、时区图谱分析、突现词图谱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以及传统质性研究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经过萌芽期、探索期、爆发期3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方面.对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的分析,为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可拓展空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工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命观、道德观、理想观、宗教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生命教育是逻辑的起点,理想观教育是其核心,道德观教育是现实支撑,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合理参照。  相似文献   

17.
赵有田 《东方论坛》2005,(5):92-97,108
在以什么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多种多样的人本观.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人本观、西方的个人主义人本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本观.伦理主义人本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个人主义人本观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集体主义人本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人本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确立并一贯遵循的思想原则。这一思想原则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原则是由毛泽东创立的,它的形成、确立,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同一个过程。"结合"原则融汇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体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都贯穿着这一思想原则和方法论原则,都是"结合"的深刻体现。"结合"原则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应围绕这一核心深入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探讨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以及生态生活观等内容,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本质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诸多观点的创新与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至上鲜明立场和文化自信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以捍卫党的文化领导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观;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以坚守中华文明主体性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观。习近平文化思想达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指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正确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