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根本旨趣。共同富裕有着鲜明的共享、过程与全面等本质属性,而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面向,也是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智能化在价值目标与政策工具等层面不谋而合。然而,乡村治理智能化赋能共同富裕仍面临着数字弱势群体边缘化、智能化乡村劳动异化以及乡村数智化能力“赤字”等挑战。基于此,未来要在技术治理范式背景下,变革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智实践、弥合数智鸿沟等,推动乡村共享数智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共建的多元参与、共治的联动与共享的目标成效。福建省福州市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社区自治、治理主体均衡发展、联动共治机制以及法律、人才保障方面还存在制约和瓶颈。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自治机制,优化共建结构,建立共治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它伴生于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历程,体现出明显的合作性要求和公共性特征。国家以根本制度的形式将共建共治共享固化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共建共治共享包含分析、化解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三维逻辑:共建位于社会治理的主体维度,以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回答了“社会治理依靠谁”;共治位于社会治理的路径维度,以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回答了“社会治理怎么办”;共享位于社会治理的价值维度,以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回答了“社会治理为了谁”。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夙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科学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历史前提、实践原则和制度保障,赓续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百年实践探索中。如果说“,发展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全民共富”是共同富裕的主体内涵,“全面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共富”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那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则是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霞 《国际公关》2023,(6):22-2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哨"和基础.市域社会治理的范围既包括城市社区治理,也包括农村社区治理,不仅涵盖范围广、治理主体属性不同、治理体制机制差异大,而且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联动发展的纽带,其社区治理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对于市域社会治理矛盾的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的提升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治理主体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本质体现,共享发展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新时代共享发展注重人民主体性、交往公平性以及发展主客体间的辩证统一性。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展阶段与共享层次的相生相长、权利公平与义务共担的辩证统一、人与物的和谐共融三方面的创新进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新发展格局下,应从效率到公平改善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能力与境遇;从私利到公利提升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性与效度;从现实到未来建立代际渐进共富的发展理念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与乡村内部结构、组织功能与相互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需要多主体、跨区域的协同治理。基于SFIC协同治理模型对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治理基础与过程展开研究后发现,现阶段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协同治理需要从分级领导协商、社会力量动员、信息融合共享、快速响应协作与成本责任共担方面做好机制构建。未来,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协同治理范式创新要迈向“统合型包容”,但统合型包容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持续性过程,仍要立足于长三角城乡融合协同治理全过程与共同富裕发展新需要,从主体统合、任务统合、资源统合与技术统合等四个层面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9.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富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阐明了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各个方面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建的共同富裕,是实事求是的共同富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现代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现实挑战。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制度体系,积极借鉴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不断取得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直探索并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其置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中,我们面临巨大挑战。通过深刻解读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共同富裕命题的交集进行梳理,笔者描绘了共同富裕命题下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提出以“共建”为条件、“共治”为路径、“共享”为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健康产业为核心推动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生命周期为单元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以政策制度为引领提升共享发展成果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方略。基于人类社会对共同富裕的设想与实践,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遵循“共生—共建—共富—共享”的基本逻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围绕共同富裕实现逻辑的关键要点,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达成共识、强化共生,以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共建,以全体成员致富能力的提升促进共富,以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促进共享。通过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初次分配参与共同富裕,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二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慈善事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共同富裕,在共生—共建—共富—共享的良性循环中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面对金融新要素对传统监管的挑战,以公权为主导并集结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和金融企业等私法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成为互联网金融治理模式优化的有益探索。囿于互联网金融公私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互赖基础薄弱,私法治理主体的自我规制能力不足以及公权主导的元治理机制适用异化等因素,我国互联网金融合作治理陷入失衡的困境。新治理框架下的系统协同论提供了耦合三方治理主体的公私协同共治思路,通过深化开放型共治组织架构、加强交互型共治规范建设以及落实制衡型共治权责配置等举措,有助于纾解既有的合作治理困境,并最终裨益于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宗旨的我国互联网金融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基本国情体现在:人口多、疆域广的形式要素;多元化、复杂化、非均衡化的本质特征;国家强大的效能表征。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其治理的特殊矛盾为:统一性与有效性的矛盾,及由此衍生的政党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发展战略的长期性与渐进性、治理结构的多元性与协调性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大国革命与大国建设的组织核心,也是大国国家能力建设的核心,更是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既能实现以中央权威为核心的统一性,从而为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的协调性奠定基础;也能实现以党性与人民性、政党治理能力与国家能力辩证统一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国家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故此,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乃是大国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制度优势,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中国之治”成功经验,也将为人类现代化政治文明贡献出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统一。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从目标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从要求而言,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从过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初心与使命,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富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融合,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焦“共同”与“全民”,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紧扣发展主线,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需大力提升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意识,在认真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元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均从不同维度阐述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具体机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未来需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优化制度环境,推进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共治网络;下沉治理资源,拓展社会组织的基层服务能力;明确治理核心,构建党建引领的融合共治模式;借力智慧平台,创新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逻辑。从治理类型来说,包括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从治理内容来说,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从治理关键来说,则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之"治",突出体现在三大总体任务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基础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依托巩固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处在风险中,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面临的公共危机风险也层出不穷,公共危机治理中,基层社会共治的意义日益凸显。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公共危机中,N市的多元治理主体在情感场域影响下组成了治理共同体,开展的基层社会共治成效显著。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引入情感场域维度,构建了自觉治理的理论框架。政府和社会可以营造更广泛的情感场域,构建多元社会治理共同体,开展更广泛、更科学、更高效的自觉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和共荣,最终达成良政善治。  相似文献   

18.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不同治理主体基于共同的治理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社会治理结构。主体共建、多元共治和全民共享是其核心要义和精髓。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具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中,借鉴人类社会先进治理思想而进行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从单一政府管理到多元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新时代社会治理诉求的新变化新要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需从价值、主体、关系、制度以及方法论等多个维度同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开展诉源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提升纠纷化解能力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虽被列为诉源治理工作体系中的参与主体之一,但在体系中的具体定位却不明晰,不仅给法院增添了新的负担,亦阻碍了诉源治理预期效果的实现。借助商谈理论,从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诉讼本质、释放法院功能等三个角度进行考量,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应有定位为“提供全面理性规范化沟通平台”的参与者。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阶段发挥自身在诉源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辐射影响各主体进行理性、顺畅的沟通,始终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实施乡村振兴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新时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新时代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备现实基础,但也面临思想认知困境、参与主体困境、经营管理困境、发展环境困境。为此应通过普及常态化的农村现代化培训站以增进思想共识和技能提升,构建共同富裕原则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以科技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确保集体“三资”增值,优化健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以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