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出发,重点研究《资本论》第二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的同志在强调研究和学习《资本论》第二卷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时,把第二卷与第一卷作对比,说第一卷对阶级斗争的论述比较集中,学习第一卷比较符合过去强调阶级斗争时的形势和气氛,因而对第一卷中许多可以用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原理只字不提了。这会引起一种错觉:似乎只有《资本论》第二卷可以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其他各卷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不符合客观情况,对实践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新哲学和辩证逻辑,在《资本论》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高度水平。深入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重要方法,形成《资本论》的基本逻辑结构。这里,对它作一扼要的论述。《资本论》全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从抽象到具体《资本论》全三卷是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四大范畴结构。第一卷第一篇考察头两个范畴——商品和货币。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到第三卷第五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耗费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的原理,经过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检验,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认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理论教学和宣传工作中,存在着忽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倾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很少选学这部分,更谈不上广泛的运用了。1980年以来,通过对《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节录本)的学习,理论界和经济工作者,对第二卷的现实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提高经济效益,起到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不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遏示了策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社宗的一般规律,而目坯丹创了人类运用辩证逻辑的新纪元。这王要表现在它的逻辑方法上。然而,《资本进》的逻辑方法,在美第一卷出版肘曾引起争论。当时,有人认为《资本论》的方法P是形而上学的办析方法;有人认为P是签通逻辑的演经法;百人认为走黑格尔的唯IO王义辩证法;育人认为研究方法是唯物王文的,叙述方法则展唯IO王义辩证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一践”中引述了上述筝诏后指出,由于当的彼得堡的《欧洲通报》上的一篇赛读《资本论…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资本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是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肖殿荒博士在多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资本论》课程教学与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包括《资本论》解说和《资本论》研究两大部分。《资本论》解说部分对《资本论》第1、2、3卷的有关背景、结构与体系、基本内容顺次解说,分为12讲;《资本论》研究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体系中最疑难、最重点的几个问题,分为8讲。该书具有作为一部好书的基本优点: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言简意赅,解说全面,重点突出等等。第一,解说部分简明扼要,忠实于原著,有利于有效学习和准确…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资本论》中蕴含的方法论,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深入地发掘这一巨大的科学宝藏,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范畴、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需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和回答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挑战的需要;是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理论和建立科学的逻辑结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概念结构规定性初探———兼论生产劳动概念的全面理解杨平《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是对一定概念范畴具有严格的结构规定性,这种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又由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结构使之形成逻辑严密的体系。学习《资本论》若不注意潜心研究马克思的这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写完《资本论》第一卷,并着手准备该卷的付印工作时,曾自豪地给恩格斯写信说:“在象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是“巧妙的辩证的结构”。列宁赞誉为“《资本论》的逻辑”。对《资本论》的内在结构,百余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做了许多卓育成效的研究,但又很不够。无疑,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对  相似文献   

15.
李基固教授等主编的“普照之光的经济理论——《资本论》第二卷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一书,已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本书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研究《资本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一本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好书,值得一读。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原理,摒弃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说也是适用的。马克思《资本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57年8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论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同年1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了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1872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第一章中阐明了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法。这三个方法是马克思用来建立《资本论》结构的基本方法。《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辉煌成就,是马克思留给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项宝贵遗产。研究《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及其方法,对于开掘《资本论》的伟大理论宝库,对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在阐述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时,就使用了“粗放”与“集约化”的概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759、766页)。“外延(粗放)增长”和“内涵(集约)  相似文献   

19.
我们学习《资本论》这一部“体大思精”的论著,不对全书各卷的主要內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理解它的总结构或体系是困难的;反过来说,如果不对它的总结构成体系有所理解,又显然会妨碍我们对各卷內容的认识。这个看来有些矛盾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反复过程,逐渐予以解决。这里是假定我们对《资本论》的钻研已作了一番努力;对它采取的观点方法,对第一、二、三卷的內容大体有些了解。但即使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是用怎样的红线贯串全书?为什么分别在第一、二、三卷讲生产、流通、分配,又要在生产过程讲工资,在流通过程讲再生产,在总过程中讲各种具体分配形态?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